
近日,筆者走訪市場了解到,很多衛浴經銷商在努力做好銷售的同時,也在考慮是否新增品牌或擴大店面,也有部分衛浴經銷商因種種原因考慮更換品牌,還有的經銷商因經營不善等原因處于虧損狀態,打算退出衛浴行業。經銷商的變動牽動著衛浴企業的招商神經。
對于衛浴企業來說,招商是對企業的擴容,能更大范圍地接觸到消費者。對于這類原本并沒有在國內建立營銷渠道,沒有國內市場經驗的企業來說,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這無疑加大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而且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績。在此形勢下,眾多出口型衛浴企業在轉戰國內市場時,不得不加大招商團隊的建設力度,不惜重金聘請專業招商人員,但是成績卻不盡如人意,招商進度十分緩慢。
據悉,在出口轉內銷、渠道下沉的大背景下,不少企業將渠道建設作為這幾年企業發展的戰略重點,比如:組建有戰斗力的招商團隊、實行新的招商政策等。筆者了解到,不少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在招商的過程中遇到很多阻礙,導致招商效果不理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環境帶來招商壓力
隨著原材料、人工、廠房租金等成本的不斷上漲,國內CPI 指數一直在高位運行,通貨膨脹壓力巨大。這直接加大了衛浴企業的成本壓力,企業負擔過重。據悉,俄羅斯原木出口關稅將大幅提高,達到80 歐元/ 立方米,木材價格或將再度攀高,而衛浴配件的價格漲幅更是高達50% 。
同時,衛浴行業競爭激烈已經不爭的事實。全國大大小小的衛浴品牌不計其數,大家都在招商,都在下沉渠道,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渠道模式。眾多出口型衛浴企業因為之前沒有進入國內市場,對國內市場并不了解,也沒有專業的招商隊伍,因此在招商過程中十分吃力。
而隨著經濟發展速度的放緩及樓市的持續調控,更多的消費者選擇縮減消費。樓市低迷,消費者大都持幣觀望,這直接影響到各類家居建材產品的銷售,其中也包括衛浴行業。
招商目標不明確
據悉,行業內專業人士將招商目的分為四種:回籠資金,緩解壓力;建立新網絡,開辟新市場;打擊競爭對手,擴大市場占有率;鞏固老市場,增加競爭力。
招商目標不同,其方法也就不同。招商要有明確的目標和要求,才能保證招商工作收到預期效果。國內的很多衛浴企業在招商時目標不明確,只是一味求多,沒有先靜下心來想想招商要達到什么目標,圍繞目標又該如何開展工作,提出的目標是否可以實現,如何保證目標實現等。沒有明確的招商目標和切實可行的招商計劃,招商工作只會是一團糟。
產品無定位、無品牌
不少以出口為導向的衛浴企業都以貼牌生產為主,沒有自己的產品定位與品牌。不少企業做了多年的出口,生產的產品種類多達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但問到哪些是主打產品,或者產品的主要銷售對象是誰,他們往往答不上來。
出口轉內銷企業要想成功招商,首先要有吸引經銷商眼球的產品或服務。這就要求企業對自己之前生產的產品進行重新梳理,將產品進行分類,選擇有有特色、有優勢或受眾廣的產品作為主打產品,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支持,推動經銷商快速開拓市場。
在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的今天,企業在開發產品時必須立足創新,實現業務、產品和價格的優化組合,開創全新的市場格局。同時還要不斷推出獨具特色的新產品,滿足潛在的消費需求,尋求新的消費增長點,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只有這樣,才有真正吸引代理商的優勢。另外,擬定詳細的產品政策也很重要,包括產品定價、招商價、招商區域、各個產品的主次等,從一大堆產品中篩選出最具差異化競爭優勢的產品,作為主角,集中優勢兵力,先讓主角成名。
招商難度大、速度慢
當前,國內衛浴市場正處于“渠道制勝”的時期,只有選對了渠道,才能將產品迅速推向終端消費者,將產品優勢、制造優勢、規模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由于衛浴產品供過于求,各方對渠道的爭奪日趨激烈。衛浴企業紛紛加強了渠道建設,通過對渠道的梳理與重新搭建,使銷售渠道向專業化方向發展。可以說,未來的衛浴市場的爭奪將是渠道之爭,得渠道者得天下。
出口轉內銷衛浴企業,對國內市場渠道建設的復雜性與繁瑣性不甚了解,在國內市場的渠道建設幾乎是一片空白。從零開始,困難重重。同時,外銷企業對內銷渠道商的選擇基于自身產品的價格、功能、品質和檔次的定位而取舍,要求渠道商的綜合能力與產品品牌價值相匹配。種種制約下,企業要在短時間內找到一批適合自己的經銷商,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情。
人才難招更難留 招商成本高
據悉,從市場開拓、宣傳推廣、考察洽談到合作達成,衛浴企業的招商過程本來就比較長,再加上廣告投入、人員工資、差旅費、公關費和配套服務等不可控的招商成本,想要達到良好的招商效果,企業需要有一支強有力的招商團隊。企業的競爭從某種角度上說其實是人才的競爭,對于衛浴企業的渠道建設而言,招商團隊能力的高低成為其市場開拓成敗的關鍵。現如今,企業通過人才市場、網站、報紙等多種方式廣納人才,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好不容易招到幾個人,可因為要全國各地跑,有時候招商效果又不能立馬見效,于是招到的這幾個人又辭職了。如此反復,企業的錢也花了,時間也耗了,但是招商團隊還是呈流動狀態,渠道建設停滯不前,企業的市場業績也難以提高。
供應鏈管理專家藕繼紅認為,典型的以出口為主的中國制造企業在過去的30 年里,以賺取外匯為導向是最佳的獲利模式。但是,隨著國內市場經濟逐漸成熟,且人民幣不可阻擋地成為了重要的國際貨幣,中國制造企業必須改變原來的思維,盡早占領國內消費市場。面對巨大的內銷市場,應該說,無論是廠商還是賣場,渠道建設都需要多元化,都需要找到好的方法突破招商困境,誰能搶先形成新的渠道鏈條,將廠家、代理商、渠道商等合作伙伴實現明確分工,誰就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