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記者拜訪陶瓷行業的朋友時,有不少企業老板抱怨,因貨款問題的侵擾,他們這個年并不好過。記者了解情況得知,這些貨款有些是陶瓷廠家授信給經銷商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部分商家并沒有把廠家年前授信的貨款結清;還有一些貨款是廠家拖欠原材料商和配套材料商的,甚至有些廠家攜款跑路。現在已經開年了,更有老板向記者抱怨,舊賬未清,新賬又來。部分經銷商已經開始與廠家商討要新一年的授信額度。不授信,庫存積壓很嚴重;授信,貨款回收有難度。由此,企業老板又陷入了兩難被動的境地。
授信的背景:富了經銷商
記者經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到,授信原指銀行向客戶直接提供資金支持,或對客戶在有關經濟活動中的信用向第三方作出保證的行為。而在陶瓷行業授信的意義卻發生了改變,陶瓷行業的授信更多體現在廠家向經銷商鋪貨(部分人稱鋪市),陶瓷廠家先把自己生產的產品投放到經銷商的渠道里面,等到一定時間后或者一定的賬期后再收取產品的貨款。由于陶瓷產業的特殊性和產業發展的不規范,廠家往往在收款日期到期時仍然收不齊貨款,部分經銷商則會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或行為拒絕結清回款。
授信在陶瓷行業出現的時間可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授信行為在佛山陶瓷行業中率先流行,主要在佛陶集團等一些國有企業中鋪開。因為當時的國有陶瓷企業為了進行大規模的渠道擴充,因此不惜代價,大量授信給他們的客戶,當時鋪貨或借款都流行“打白條”,動輒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的貨就這樣發到經銷商的手中,而50% 的經銷商在賺錢后卻沒有還款。“那時候是國有制,經銷商都想揩國家的油,企業又沒有專人去追款,就這樣拖垮的企業何止一兩家。”有業內人士表示,在轉制的一批國有陶瓷企業中,很多品牌企業就因收不回貨款而倒閉。國有企業倒閉的同時卻壯大了一批經銷商,授信為商家的發展贏得了第一桶金。
授信的原因:兩大成因
授信隨著國有制陶企的倒閉而銷聲匿跡,那時每個企業都自覺地實行現款現貨,款到發貨,使得整個行業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后來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授信又開始死灰復燃,近年來更成了企業拓展市場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什么原因使授信重新被啟動?
原因一產能過剩
目前陶瓷產業已經步入產能過剩的時期,據有關陶瓷行業的專家分析,2010年我國建筑陶瓷磚產量超過70億平方米。約占全世界的建筑陶瓷磚總量的65%左右。這龐大的產能消化確實讓許多陶瓷企業頭痛不已,窯爐一定是要24小時不停地生產,產品如果不能及時地轉移,就會造成嚴重的庫存積壓。因此,企業采取授信鋪貨的方式,向經銷商和客戶轉移廠家自身的庫存壓力。
原因二前期投入大
陶瓷磚的前期投入比較大。現在消費者都追求個性化、時尚化,因此,陶瓷磚的銷售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布置和裝飾展廳才能吸引到消費者的眼球。另外,由于拋光磚的利潤比較薄,產品數量上又要求比較多,導致前期設立庫存時需要的資金比較大,某些經銷商一時間拿不出足夠的錢來,這成了鋪貨乘虛而入的機會。
授信的操盤手:私拋廠是重災區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一線的陶瓷品牌企業中,授信所占銷售的比例越來越少,一些著名的品牌由于產品供不應求,授信自然而然失去其“用武之地”。另外,一些二線品牌的企業還存在部分授信的行為,據行業資深人士透露,雖然許多二線企業負責人都表示自己并沒有授信,但暗地里操作授信還是比較普遍的,只是這些授信的額度一般都比較小,而且回款的周期很短,其中以10多萬元的授信要求一個月內回款者居多。而私拋廠仍然是授信的重災區,由于私拋廠的產品附加值低,利潤薄,主要是靠走量來支撐經營,對于經銷商來說,私拋廠的產品意味著進更多的貨才能有可觀的利潤,因此許多經銷商都要求私拋廠給予一定程度的授信幫助他們開拓市場。“授信在私拋廠中成了不成文的規定,私拋廠為了爭奪客戶和市場,都會不惜代價地 向經銷商鋪貨。”某私拋廠負責人對記者抱怨道。
據了解,私拋廠對經銷商開出的授信額度也是全行業中最高的,回款的周期也是最長的。對于一些大的客戶,許多私拋廠敢于開出五十萬元以上的授信給經銷商,授信回款的周期更是長達半年以上。如果市場銷售暢旺的時候,這種銷售方式還可以讓企業維持運作,但像去年下半年的慘淡市場表現,許多私拋廠也因為授信出現更多的壞賬,最終支持不下而閉門歇業。
授信之變:2010年相對有所收斂
行業人士普遍認為,2010年的授信行為相對沒有上世紀90年代時那么瘋狂,因為,大家在經過血的教訓后都學聰明了,現在廠家都不會輕易地授信給經銷商,必須授信時也是小心翼翼——廠家對于其經銷商的信用、口碑和交情有著較高的要求。據記者了解,某私拋廠2010年授信未收到款項只有不到5%,主要還是該經銷商資金周轉不靈,并承諾將在農歷年后把款項結清。據該私拋廠負責人介紹,今年的還是授信了一些,但是同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還是減少了30%左右,原因是廠家都深知授信的危害,雖然今年市場不好,許多企業的心態都是賠少當贏,不敢妄自亂動。“寧愿多點優惠給到商家,都不愿意授信,錢財就像水,潑出去就收不回來了。”某私拋廠負責人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