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居家裝行業智能化創新升級服務商,壹家薈最近走訪了數十家傳統家居企業和智能家居企業,發現一個現象:大家都在關注彼此,有些也在積極接觸,但是能夠建立密切合作,相攜共進的,卻是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壹家薈總結:雙方缺乏深入的理解性溝通
家是一門大學問,也是一個大生意
如果對一個人的時間進行細化,不難發現人在住宅中所花費的時間是最長的,那么在住宅這一場景中,就會出現非常多的應用和場景。
而“家”這個字又賦予了“住宅”一定的情感元素,因此,在提供滿足“家”的需求的產品的時候,就不能只是考慮空間,而是更多需要考慮的是這個空間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人”。給消費者一個舒適滿意的家,是所有家居家裝人的追求。
智能家居,首先是家居
智能家居的發展已經經過二十余年,在這二十余年的時間里,是從概念到應用的過程。是從智能家居到智慧家庭的成長過程,也是從單品到系統的不斷完善歷程。
智能家居要發展完整體驗,必須回歸到場景這一原點上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場景不單單是智能家居的使用場景,更是指人們日常生活的物理場景。這個怎么理解呢?
我們打個比方,我們看到的很多宣傳片上,早上,女主人一聲令下,窗簾徐徐打開,陽光照射進來,這是目前絕大多數智能家居系統應用場景中的一個典型。但是,這個場景中,不只有智能窗簾,智能音箱,智能香熏機啊,更有著主人在臥室空間所無法缺少的床,床頭柜和衣柜!而這些產品才是這個空間的“剛需”!
這也就理解了,為什么會有大把的聲音:智能家居不是剛需!

(圖片來自網絡)
如果智能家居從業者還只是想著“應用場景”而不考慮實際的“物理場景”,“剛需化”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那么,既然萬物互聯,既然是智能系統,那么,是不是應該把整個物理空間考慮進來,互聯互動呢?
幸運的是,我們也看到了一些傳統家居企業的加入。比如一家定制家居品牌,就在床頭柜上集成了保溫杯槽,無線充電,紅外感應夜燈;還有一些床具企業開發的智能床,可以根據人們的睡姿來調整支撐力量,監測人們的睡眠質量,甚至可以播放音樂,按摩等。
那么,可以暢想一下,未來的早上,女主人躺在床上說一聲“早上好”,甚至是智能床感知到壓力的變化獲知女主人已醒來的信息,然后開始舒壓按摩,5-10分鐘后,窗簾打開,室內照明系統根據室外的光線調整燈光明暗,而女主人喝一杯床頭的溫開水后下床走到衣柜處,衣柜可以根據當天的天氣情況推薦穿搭并提供已熨燙烘干的身物…
上面這樣的場景,是不是更有期待性呢?
不太好的消息是,現在大部分的智能家居企業和傳統家居企業大都還在在各忙各的。于是,智能家居在落地的速度上似乎沒有預期那么快,甚至還遇到了一定的問題。而很多傳統家居企業還在產品智能升級上苦苦思索……
這樣的狀況出現,也好理解。智能家居和傳統家居本來就在兩條跑道上,雖然目標一樣,雖然大家彼此都看得見,但讓一方完全放棄自己的跑道并入另一方的跑道上來,都是有著不可預知的風險的。那么,有什么方式可以彼此借力,加快到達終點的時間呢?
溝通,才能高效
只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找到最契合的合作模式,而要深入的理解,就只有坦誠的溝通。真正從“家”,從“生活空間”的智能化體驗場景入手,共同為消費者提供一套智慧生活方式!
未來可期,你我同仁繼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