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結構升級,商場——曾經人們尋找高質量有形商品的地方,升級成為了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方式的體驗空間。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購物中心拔地而起,這些購物中心相對于以往的傳統(tǒng)高端百貨商場,除了服裝飾品等購物項目外,還增添了更多的體驗式消費服務內容來吸引顧客,比如游樂場、特色餐廳、健身房、電影院等。
我們說,未來是數字化、智能化、5G物聯(lián)網的時代,那經歷過電商的咄咄逼人,線下實體商場的強勢回歸和升級迭代又讓我們看到了哪些未來?
小編總結了一下,一起來研究下~
創(chuàng)新性的藝術體驗空間
國內的消費市場充斥著“顏值”一詞,審美消費迎來高速發(fā)展。商場作為一個商業(yè)空間,也有著自己的藝術化表達形式。
以K11購物藝術中心為例,顯然,它并不等同于傳統(tǒng)百貨商城。除了國際時尚品牌和設計師品牌的商店外,K11最大的亮點是與藝術的結合。
△設計感十足的廣州K11
消費者可以在這里欣賞一場藝術展,在購物間隙欣賞樂隊演出,于藝術中感受AI科技等等,將藝術用直觀深刻的形式貼近每一位前來體驗的消費者,讓消費者心甘情愿為體驗買單,并且自發(fā)成為流量傳播者。
商品大賣場變身為藝術體驗空間,打破了傳統(tǒng)商場“販賣商品”的刻板印象,與其說是商業(yè)與藝術界限逐漸模糊,不如說是兩者融合式發(fā)展。于一定形態(tài)的空間中為消費者制造無限的想象空間。
社群性的共享空間
馬斯洛告訴我們滿足溫飽與安全需要之后,人類的需求會往更高層次的社交需求遷移。在如今追求生活品質觀念流行的年代,對良好人際關系的需求早已勃然迸發(fā)。
縱使手機購物方便快捷,也替代不了實體商場給予人們的物質層面的體驗。除了藝術空間的欣賞,人們更多時候還可以在此商場學習烘焙,或是上一堂素描、陶藝課,又或者是做個SPA,弄個發(fā)型,甚至體驗農夫樂趣。

△“都市農莊”——開在上海的K11商場餐飲區(qū)的菜園子
人們選擇去逛商場早已不是單純地為了購買物品,更多的時候是選擇商場這個社交場所滿足自身的社交需求。和家人吃飯去商場,和朋友見面去商場,周末帶孩子可以去商場,工作事務亦可到商場咖啡店等休閑區(qū)處理……
多元業(yè)態(tài)的商場空間,因社交而形成社區(qū)中心的共享空間。像一個城市的客廳,通過這樣一個空間媒介,獲得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化連接。其中社群化的生活體驗是這個共享空間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一句話調侃現(xiàn)代商場就是:不認認真真賣東西。
可是諸如商場這樣的商業(yè)空間卻是一直走在尋找多元生活空間的路上,為顧客提供更高品質的生活體驗。
回頭看看10年前的商場 再展望一下未來的商場, 30年商場一定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也一定會有不變的初心:服務好客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