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終于結束了2018年的“行業寒潮”,多數企業開始“逆襲”,沒有業績下滑、利潤縮減等問題拖后腿,在最近舉辦的幾個展會的參展數量、規模以及企業氛圍看,能明顯感覺到行業總體穩中向好,即便當前處于傳統的淡季階段。
當然,其中還是不乏有企業面臨倒閉、被吞并、破產局面的消息傳出,為什么總會出現一種“形勢大好時,別人賺錢你也掙錢;形勢不好時,別人還是沒有虧而你卻被淘汰”狀況,說到底還是決策者的認知思維導向下的長遠規劃可能出現問題。
斯大林在1931年一次名為《論經濟工作人員的任務》演說中提出:“延緩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反觀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的確有不少關鍵性事件印證了斯大林的話語,比如:鴉片戰爭、閉關鎖國,尤其是明朝后期,西方大國經過產業革命,逐步邁入資本主義,而當時的國家仍止步不前,以致于一步步落后于英、法、美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強國。然而國人并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在面對錯誤與落后所造成的后果時,能夠勇于突破困境,形成清晰的認知與解構思維,實現一步步的成長與壯大。
正如拿破侖曾說:“中國是一頭睡著的雄獅,一旦清醒過來將會讓全世界的人震驚。”而今日之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通過載人航天科技步步突破、超級水稻、超級大工程等向前人、世界證明什么是“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反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如此,一次失敗、階段性落后不代表永久性的被淘汰,關鍵還是在于決策者以及領導層能否順應形勢變化,而形成屬于企業宏觀格局化的“復盤思維”、“突破路徑依賴的固化認知”。有行業資深人士指出:“國家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行業在升級,如果老板思維跟不上總體的節奏步伐,被淘汰是遲早的事情。”
“前人的思考,我們的進階。”達爾文進化論早已給出了世間萬物發展的本質原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企業在面對轉型升級的大趨勢、新舊動能轉換等一系列必須付諸于行動的執行任務時,如何能夠穩住前行的方向,在“紅海”之中找到屬于自己的“藍海”,不妨著重關注以下兩個老生常談的“方法論”。
Ⅰ
各抒己見的“渠道裂變”
到底什么是“裂變”,“裂變”一詞源于“核裂變”,意指:由重的原子核(主要是指鈾核或钚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的一種核反應形式。其過程能釋放出具有放射性的巨大能量,我們熟知的“原子彈”或“核能發電廠”的能量來源就是核裂變。
“放射”、“巨大能量”、“鏈式反應”這些與核裂變相關的詞語,轉換到商業運營模式中,有另一個詞匯——裂變營銷。裂變營銷是以傳統的終端促銷的加強為基礎,整合了關系營銷、數據營銷和會務營銷等新型營銷方式的方法和理念。這種裂變模式其實指的是終端市場的裂變,核心內容是“市場開始不要全面攤開,急速發展,而要精耕細作,全力以赴進行單點突破”。
行業內但凡談及“渠道裂變”一般都會與“品牌升級”黏附一起,顯然兩者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前后順序只有相對的利益捆綁。“品牌升級”的直接影響就是搶占消費者產品認購列表的首席位置,由此間接拓寬終端市場的占有份額,致使“渠道裂變”高效精準而不失輻射性地刺激企業利潤創下增收。
有聲有色做強“渠道裂變”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尤其是隨著房地產集中度提升,精裝、整裝、定制、互聯網家裝等多個趨勢赫然崛起,打破陶瓷企業傳統的經銷商模式。面對渠道裂變,過去老一套的經驗難以有效應對新形勢下消費升級的終極需求。企業領導決策層需要“撥開迷霧”看清原本封閉式的競爭環境已被打破,墨守成規成為制約企業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
Ⅱ
萬人空巷的展會
佛山已逐步邁向會展經濟新時代,1998年的倫教木工機械展開啟了佛山專業展會的先河,二十多年來,產業和會展相互依存并共同促進,花卉、家電、家具、珠寶和陶瓷等專業展會規模逐漸壯大、影響力也輻射國內外。
與陶瓷行業相關的展會有每年春秋兩季佛山陶博會、中陶裝備材料展、佛山國際陶瓷及衛浴展覽會等,不同季度與階段性的展覽會有序開展,是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窗口”。當然,企業不僅要關注國內的展覽會,對于國外相關專業性展覽也是有參展的必要。
在百度百科中“會展經濟”一詞的解釋讓展會充滿吸引力,指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會議和展覽、展銷,帶來直接或間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種經濟現象和經濟行為。會展經濟一般被認為是高收入、高贏利的行業。據專家測算,國際上展覽業的產業帶動系數大約為1∶9,即展覽場館的收入如果是1,相關的社會收入為9。會展經濟可分為:“政府推動型”(如德國和新加坡)、“市場主導型”(如法國、瑞士和香港)、“協會推動型”(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政府市場結合型”(如美國)四大模式。
其實,企業不僅要致力于參加各類綜合型、專業型、特種型展會,對于其他行業領域的展會,也可以作為“游客”、“看客”、“客戶”的身份參與其中。以此學習吸納他人參展的亮點工作,對標自身,尋找存在的“優勢”與“落差”,把“共性”融會貫通于同性質的工作,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有這樣一句關于毛澤東戰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達,“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大致可理解為:要從全局層面上要樹立必勝的信念,而在具體的作戰部署上應該小心謹慎,審慎決策。 對于企業健康、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也是同樣道理,商業中必然存在競爭對手,競爭反而倒逼自身更有動力地成長與突破,關鍵在于如何用過人的思維正確看待一切問題。企業被淘汰的背后有諸多原因,但是無可否認落后的認知思維是倒閉的鏡像原因之一。
俗話說:“創業容易守業難。”認知思維的差異或許就是拉開你與他人差距的根本原因,思考問題的角度與維度決定了你理解事物的高度與深度。誠然,要改變過去的思維格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通過日常的刻意練習來慢慢改變傳統的路徑依賴。
(來源:美家網,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內容如有侵權, 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