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誕生,一路在木的指引下,踏上一個又一個文明的階梯:當我們開始鉆木取火,不再生茹果腹;當我們伐青山,起木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當我們開始區分彼此,開始記錄,木成為圖騰,成為文字的載體;當我們開始依戀,便在離別時折柳相贈。
然而,隨著人們在物質上逐漸豐富,對木的情感也產生過迷失,有清一朝文人開始欣賞病梅,大宅門里的木門檻越修越高,也曾喪失過敬畏在大興安嶺過度砍伐。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植木相信,如果人們都能真正懂得欣賞木,這個世界就不會變得太糟糕。
如果我們被困荒島,以木為食,以木為衣,以木取暖,以木為筏,木的呵護和我們內心的秩序相互依存,還原生活最本真的味道。從木的角度,天地間萬物平等,木將果實贈與鳥獸,將蔭涼撒給艱辛的行路者,因此植木認為,木也值得我們以平等之心對待,值得我們熱愛。在做工上,植木的作品一向最舍得工時,精巧而不奢靡,細致而不繁復,不讓使用它的人對木有所曲解;在設計上,植木的設計師更習慣于做減法,保持木自身的秉性,這份“空”無論搭配中式、日式、北歐、現代等種種風格,都相得益彰。
想要通過改進工藝來征服自然的其實都是癡人,這個道理工匠最懂,即便是人類已經能短暫脫離地球這個母體,也是自然賜予人類的稟賦。因此,植木從不在設計和加工環節抖機靈,只相信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植木生活的所有原材料均為來自北美的天然實木原料,并采用天然的木蠟涂裝,環保不刺激,淡淡清香來自實木天然的紋路。采用傳統的加工工藝,不似大規模生產一般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呵護自然,呵護木和人類最依賴的家園。
公輸子一生鉆研木工,但是留給后世的除了匠人精神以外,也不過就還是幾樣趁手的工具,當世之人無人有幸親眼看到他親手所制的器具,公輸之所以抱得大名、受萬世景仰,是因為木不僅是什物,更是一種精神,一股溫暖的力量,長存人心。我們用視覺、嗅覺和觸覺感受木,在生活中感悟木,在歷史中銘記木,與其說我們擁有木,不若說我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木的陪伴。植木想通過木,串聯起人們心中一個又一個幸福的瞬間,用對自然和木的敬畏之心,讓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