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轉型、變革、顛覆、重造,都是聽起來激動、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不是我們不想做大、做強,成就一番事業。但是,任何變革都是,一要有人、二要有錢、三要敢于犯錯,否則一切都是空口無憑、黃粱一夢。
今年以來,隨著外部市場環境未見好轉、轉型升級戰略遭遇瓶頸,以及消費需求更加高端品牌化,一大批衛浴廠商都在陷入一輪前所未見的生不如死泥潭之中。
筆者不少衛浴廠商朋友就直言:開會說大家都有危機感,都在討論轉型的方向和路徑,都在想辦法求變化。但是一涉及到想法落地實施的時候,就面臨著要錢沒錢、要人沒人、投多了怕虧、投少了沒用的現實尷尬。
想變卻不敢變
不少衛浴經銷商直接指出,誰說我們商家不想變、不敢變、每天就想著暴利、賣假貨、賺暴利,忽悠消費者?
每次廠家開會都會給我們講趨勢、講方向、換思路、換路道。但是,真正可以落地的、實用的,甚至可以馬上拿過來的東西,卻很少。一位商家告訴筆者,廠家說的都很好,同行想的也不差,但真正做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
可以說,沒有多少衛浴經銷商不努力、不認真。每次大家開會相聚在一起,談的最多就是怎么突破當前的市場困局?怎么對付電商、大連鎖下鄉搶市場?怎么應對用戶的手機比價?怎么真正讓用戶不為低價而為優質產品和服務買單?
但是,這些東西要真正去做,一是要有足夠的時間,二是要一定的試錯成本,三是要有來自廠家的支持。可以說,必須要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畢竟,很多商家的實力都比較小,而且資本不多、人員也少,只能選擇邊走邊看。往往會出現進一步退兩步。
當前,大量衛浴經銷商問題就在于,兩極分化嚴重。大的很大,如蘇寧、京東,已經開始參與到衛浴企業的日常經營中;小的實在太小,很多夫妻老婆店,一年銷售金額不到百萬,甚至只有幾十萬,他們還想生存下去,卻沒有靠山,只能在越來越難、越做越小的泥潭中苦苦掙扎。
只要資金鏈不斷,沒有走到入不敷出那一步,大量的個體衛浴經銷商們還會基于過去10年,甚至20年以來的經營慣性和老用戶群體,擁有一定的茍活空間。混混日子還行,但是想活出精彩?基本沒戲。
做不大退不出
衛浴不好干,真不如回農村老家當地主,成為新時代農民。從去年開始一些衛浴企業都開始這么想。但是干了十幾年的衛浴,起想退出哪里有那么容易:簡單、干脆和灑脫呢。
如果不是因為資金鏈斷裂,相信沒有一個衛浴企業的老板會主動退出衛浴行業,頂多是要么轉型、要么做大、要么苦苦維持,一位衛浴企業老板就直言,畢竟這些年來,企業積累了這么多的客戶、伙伴,還有用戶,已經行走在一條你不想干、別人推著你干的通道中。
最近20多年以來,在中國市場上,退出的衛浴企業群體中大部分是因為經營不善、決策失誤導致的。沒有一個衛浴企業因為經營業績下跌,而主動選擇退出。比如說,當年空調一哥春蘭,即便在去年空調出貨量只有幾萬套,不足一家中等規模商家的出貨量,但也不會主動退出。
即便是過去一些企業因為破產、倒閉和清算而退出衛浴產業,但是大量的衛浴老品牌還在不斷死灰復然。一大批僵尸品牌死而不滅,繼續在衛浴市場上混日子,似乎還不錯。
然而對于很多衛浴企業來說,在做不大的背景下,無論是主動退出還是被動退出,都已經成為一塊雞肋。在沒有找到新的項目之前,為了面子,很多衛浴企業雖然越做越小,也只能選擇熬下去;一旦有合適的新項目,就會毫不猶豫的退出去。沒有可以留戀的。
所謂生不如死,正是衛浴廠商參與當前的市場競爭還不如退出輕松。但是很多衛浴廠商在退出這個問題上,卻不是今天想退出,明天就能辦到的。畢竟,這么多年積累的資源和人脈,都是一筆看上去豐碩的財富。如今這筆財富并不能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反而成為重新出發的包袱和拖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