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衛生陶瓷生產過程中,成形是主要工序之一。它是借助于模型和泥漿,在一定的環境條件(溫度、濕度)下,靠石膏模型的自然吸漿力和通過一定的外界壓力,使泥漿由流體狀態經觸變狀態變為具有可塑性的固態泥坯。將含水率近30%的泥漿變為含水率為17%左右的泥坯,使泥漿失水13%左右而形成泥坯。再通過放漿、鞏固、脫坯、修整,完成整個成形的過程。通過模型的內腔形成產品的外部形狀。由此可見,模型、泥漿和環境、溫濕度條件是坯體成形的三大因素。
模型是成形過程的主要工具,在陶瓷生產中用量很大,它由石膏粉制作而成。石膏粉因其物美價廉,與水混合后具有良好的流動性并可做出各種形狀,且石膏模型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和蒸發水分的能力,所以,石膏模型仍然是目前國內外衛生陶瓷企業成形生產中主要的成形工具。而目前國內外一些先進廠家在成形生產中采用了先進的高壓注漿成形新工藝,用多孔樹脂材料模型取代了傳統的石膏模型,節能減排、低碳綠色、高效高質,可以說這種多孔樹脂模型和高壓注漿成形新工藝是衛生陶瓷行業今后的發展方向。 但不論使用什么材質的模型,只需具備三個要素就可以采用注漿成形坯體。這三個要素是:
。1)能吸入并能容納一定量的水。如不能吸水,并且不能容納一定量的水,就不能使泥漿成為坯體。同時具有將容納的水釋放出去的能力。
。2)具有適當的吸水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不利于坯體的形成。
。3)具有理想的強度。應當有適應不同要求的強度,能承受搬運、安裝和使用中腐蝕、磨損和沖擊。
衛生陶瓷產品種類繁多,形狀復雜,每一個品種都有其特有的成形生產工藝過程。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產品單一以及工藝技術的落后,使模型的結構落后。模型結構的改進,是隨著成形工藝和裝備的進步而發展,三者相輔相成。以坐便器為例,在落后成形工藝條件下,坐便器成形工藝方式很落后,模型件數多,占地面積大,大胎單面吸漿成形,為地攤多塊粘接成形生產,包括排污管道也是粘接的,故生產效率低,成品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操作環境惡劣,產品質量也差。隨著衛生陶瓷行業的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無論是該產品的結構還是成形生產工藝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產品一般都達到了一次成形。即便是現在的地攤成形,產品也可以是整體一次成形或最多兩塊粘接成形,而且產量提高一倍;目前大多數企業廣泛采用組合立式澆注一次無粘接成形機械化生產,產量提高兩倍多,產量、質量都得到很大提高。原來在落后成形工藝條件下不能生產的復雜品種(比如聯體便器和婦女洗滌器等),現在都可以在現有先進機械設備工藝條件下大批量生產,而且成形工藝變得也較為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