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家居建材團購活動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在大多數消費者眼里,團購意味著低價、劃算,然而,在價格誘惑的背后,團購卻充斥著各種花樣翻新的消費陷阱,如團購價高于平時售價、贈送商品不履約、售后無保障等,消費者一不留神就陷進去了。在衛浴市場上,各種衛浴團購活動也不少,衛浴消費者可要小心駛得萬年船。
先抬價格再打折
“團購肯定比市場價便宜”“團購性價比高”“團購出了問題大家可以一起維權”……由于這些宣傳正中消費者的心理訴求,使得一些商家趁機忽悠消費者,在組織團購前先將產品價格抬高,再打折,實際并未優惠。一位經常與建材商打交道的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團購會上的產品虛標價格問題由來已久,因為商家知道消費者往往只關注折扣力度是否夠大,而忽略商品在平時的零售價,所以才敢事先抬高價格再打折。最終的成交價其實都在商家的把控中,他們并不賠錢。
團購陷阱多 衛浴消費者小心駛得萬年船
隱形消費多花冤枉錢
眾所周知,家居類產品存在大宗且需要安裝的特殊性,而團購的產品往往不包含免費售后服務,這反而導致消費者多花冤枉錢。如以團購方式購買的馬桶不提供送貨、安裝服務,在安裝過程中遇到問題商家不予解決等。業內人士就此提醒消費者,購買打折或團購建材產品時一定要問清安裝和售后服務細節,避免因盲目追逐低價而導致在售后服務環節多花錢;如遇到收貨超過30天等特殊情況,應提前和商家協商好售后事宜且保留相關憑證。
團購陷阱影響市場信譽
家居建材產品的團購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為消費者對其價格較為敏感,這本來是件好事,然而頻頻出現的團購陷阱傷透了消費者的心,甚至令其對整個行業失去信任。最初的團購是一些消費者看中某品牌后自發聯系,相約集體議價的行為,隨著團購網站、團購公司等“中介”機構的介入,家居建材產品的團購變了味兒。如今,“數量決定價格優惠幅度”的團購宗旨已經被弱化,由于“中介”的加入,不可避免地讓團購活動更像是商家的促銷行為。這些“中介”利用消費者對商品價格信息不了解,對相關法律知識不明確等弱點,開展各類以“砍價”為主題的銷售活動,并以虧本價、大甩賣、贈送等為誘餌,設置價格陷阱(如隨意喊價、虛報折價等)、營銷陷阱(如虛假銷售、假三包等),忽悠消費者。
由于團購活動公信力的降低,一些團購會目前已經遇到“看的多買的少”困境。對此,業內人士感嘆道,砍價會、團購會、聯購會原本是商家薄利多銷的一種好方式,原本可以達到商家和消費者互利互惠的目的,但就是因為不良商家的操作,為吸引消費者進行虛假宣傳,現場利用砍價師和“趕場客戶代表”唱雙簧的老把戲促進簽單,對售后服務不聞不問不負責任,最終讓消費者對家居建材產品團購失去信心,讓整個市場的信譽度大打折扣,讓所有商家遭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