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光亞展幾個特別引人關注的變化及其帶給我們的思考
特點一:國際巨頭集體缺席光亞展
在今年光亞展,國際五大LED廠商只剩Cree以及已被飛利浦出售的Lumileds亮相,飛利浦、歐司朗、GE、日亞化學等國際巨頭都集體缺席。
實際上展前就已有端倪。當前LED照明業務相交于其它業務,照明的利潤越來越低。巨頭們已經在進行主營業務的轉型,更專注產業鏈高端部分,同時向核心業務聚焦。比如智能化可見光通訊,比如歐司朗更專注汽車燈。此前的LED專利布局已經快到期,專利壁壘已經很難持續發生作用,這更有利于中國企業的發展。
特點二:國內巨頭成功轉型
無論是沒有來參展的陽光,史福特,雷士,還是來的歐普,三雄極光,都已成功轉型,LED的銷售已經占到營收的30%-60%。轉型早的沒有來,比如陽光、史福特,他們在LED布局較早,已有相當知名度,重點在深耕渠道或轉戰O2O,歐普是轉的慢的,當然展會還是提高知名度的重要場所。當然轉型并不容易,節能燈依然是巨頭們的主要利潤來源的當下,表明LED已勢不可擋。
特點三:中山燈企涌入,深圳燈企撤退
許文松:
李錫文:
葉昌:
陳波:
許文松:
小結:LED進入微利期,留給中小企業的渠道機會幾乎已經失去,質量和性價比優勢正面臨中山燈企的挑戰。
2.深圳燈企面臨的困境
在LED進入微利時期的大背景下,深圳燈企面臨著:
1)傳統照明企業快速轉型,優勢明顯:規模,渠道,品牌,資金,熟悉消費者需求。
2)中山照明企業升級換代,特點突出:熟悉傳統渠道,管理成本低,價格優勢明顯,銷售政策靈活。
3)國際巨頭布局未來,實力雄厚:基礎好、資金足、專利多。
3.對于深圳燈具企業的出路,未來幾年的發展
取暖抱團是去年最熱的詞,但鮮有成功案例。停留在第一個層次:互通有無,松散型合作,往往以項目訂單為基礎,很難持續且有力,這種聯合很容易被瓦解,關鍵沒有利益的紐帶。進入第二個層次又有一些很難逾越的坎,如果建立緊密的合作就會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資產負債問題,無形資產作價問題,管理理念,發展思路,所以沒有資本的介入橫向的抱團很難成形,并發展壯大。
要討論生存和發展就要對國內外的市場趨勢有個基本的判斷:
1)三年后替換市場會大幅縮減,LED輝煌不在,新增市場將成主流。
2)未來2-3年流通市場一定是品牌的天下,主要的流通渠道的品牌不會超過20-30家,除了傳統照明品牌,余下就是LED上市公司和目前銷售已經過億的大公司。
3)工程渠道情況比較復雜,一來項目周期長,地域特點明顯,需要長期精耕,人脈關系是關鍵,因此拓展全國市場有難度,局部區域市場仍有機會。
4)國際市場上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照明產品中國制造占全球產量的80%,質量好,有特點的產品國外潛力巨大。
深圳燈具企業的出路
許文松:
3)O2O移動電商,必須上得末班車;
陳波:
1)產品的獨門秘籍,不要再去做爛大街的產品,專注某個領域,做精做透,做到獨步天下。
2)同時公司做小,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新產品的研發及前端市場的開拓,尤其要結合移動互聯網的平臺減輕傳統銷售成本。同時砍掉燈具生產環節,交給幾家專門的燈具代工企業,輕裝上陣。
3)結合這兩年的好政策,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把自己這個企業當頭豬,養肥點,賣出去(自己謀求上市,或者被上市公司收購掉)。資金充裕后再把自己這個行業的兄弟企業收編,壯大隊伍,形成該行業燈具壟斷。
薛德仁:
抱團,應該是抱,伸開雙臂,展現自己資源和優勢,這個是前提。奉獻并堅信集中取暖好過單兵作戰,團是找到合適對象后,發揮集中優勢。
生產個人理解交給大家一致制定規則,生產負責人,就是踐行規則維護,和突發變通。單一企業會有短板,或生產,或產品線,或資本。如果都是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讓別人犧牲,那就沒意義。
個人覺得,國際大品牌讓我們OEM就是利用這點集中優勢。這是一個層面,另外層面,他不是所有產品一家做,他肯定篩選你有優勢的做他生產,優勢可能是產品線,產能,價格。
許文松:
抱團可以增量聯合,存量自營,聯合生產,統一議價,分開采購。可以解決目前困擾我們的低層次抱團,把生產集中起來,生產基地共同持股。聯合太緊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聯合也要獨立核算。這里關鍵是增量拿出來聯合。聯合就是把自己的短板剪掉把你的長處拿出來,沒了短板就是獲益。不用犧牲自己,只要有犧牲就不長久。
總結
1.深圳企業在低價和品牌的夾擊下,應更多的向外貿轉型。
2.外貿不能像以前那樣粗放經營,要深耕,抓各國市場和產品特點。
3.細分市場更要精,全,特。
4.移動電商、O2O是未來的趨勢,必須先上車,不能掉隊。
5.抱團取暖要有好的模式,可以增量聯合,存量自營,聯合生產,統一議價,分開采購。
6.上新三板,通過定向增發利用資本抱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