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是企業成功銷售產品的關鍵。隨著衛浴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營銷越來越受到衛浴企業的重視,營銷手段也日益向著多樣化發展,但最能幫助衛浴企業協調好與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營銷手段當屬公益營銷。公益營銷將公益事業與企業戰略結合在一起,能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并強化消費者的品牌認同感,從而達到提升銷量的目的。
那么,衛浴企業要如何抓住公益營銷的關鍵點,從而既不當“有名的烈士”,也不做“無名的英雄”?
正確理解公益營銷
英特爾全球副總裁簡睿杰認為:“企業開展的公益活動與促銷活動一般都會給社會帶來利益。企業將自己一部分利益回饋社會開展各種公益活動,不僅滿足了社會公益活動中對資金的需求,同時企業又將良好的企業道德、倫理思想與觀念帶給社會,提高了社會道德水準”。衛浴企業既不能“為了公益愛心而公益”,也不能“為了商業而公益”,公益和商業必須是互相呼應并互相支持的。愛心公益是表現衛浴企業社會責任的最好方式,也是贏得政府認同、打造企業品牌影響力的有效途徑。而出色的商業化運作則使得公益贊助變成一種社會受益、企業有利的雙贏行為,并使企業有動力有能力不斷進行循環投入。
確定符合企業品牌戰略的公益主題,并與企業實力及資料相匹配
品牌傳播的“項鏈理論”告訴我們:所有傳播推廣都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去運作。衛浴品牌核心理念及戰略一經確定,便要持續不斷地進行傳播,所有的傳播動作,包括公益活動,都以此為主線,保證企業主題的統一性及連續性。
要能順大勢,把握時機
當社會出現重大事件或重大事故時,政府、媒體、公眾對事件的關注度是最高,如果衛浴企業能夠在第一時間主動行動,必然引來更多公眾關注與媒體報道,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在5.12大地震中,王老吉果斷捐贈一個億,贏得國人感動,滿堂喝彩,紛紛搶購,以示支持;而萬科卻因王石不合時宜的言論陷入“捐贈門”漩渦,之后雖有1億元的援建,但公眾仍不買賬,稱“無論你抓過了多少山頭,你也爬不過汶川的墳頭”;而一向注重公益投入的一些跨國企業,也因行動遲緩備受詬病,“跨國鐵公雞排名”廣為流傳,以至于商務部不得不出面以正視聽。
確定有良好聲譽的NGO組織作為戰略合作伙伴
贊助什么項目,贊助多少,何時贊助,與哪個公益組織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必須考慮充分,把握得當。一個得力的NGO組織,其良好的聲譽及出色的效率將讓你事半功倍,既讓公益落到了實處,也讓企業贏得了形象。
急政府之所急,贏得政府的贊許
可口可樂在中國贊助了規模最大的公益活動——希望工程,1993年至今已在中國捐建了52所希望小學、100多個希望書庫,使6萬多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而摩托羅拉也為此持續投入了十多年,先是建立摩托羅拉希望小學,然后讓更多的員工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進來,繼而推動教師培訓。
貴在堅持
公益營銷是企業戰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做一兩次“好事”。公益營銷并不是一個個單純的公益活動的疊加,而是通過一個個公益活動的持續,產生1+1>2的效果。在摩托羅拉,企業公益都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和一個具體的戰略規劃,對于項目的選擇有一套完善的評估體系。在中國,教育和環保項目是摩托羅拉投入的重點。在前期選擇公益項目時,摩托羅拉首先要考慮這一項目是否具備可持續性和可發展性。 做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公民是寶潔公司對社會的承諾。1952年,寶潔建立了“寶潔基金”。今天,寶潔公司和寶潔基金會每年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捐款都超過了5千萬美元,不斷向有需要的人向有需要的地方伸出援助之手。依靠著這種積極、主動、持續的公益贊助,寶潔在全世界建立起了良好的品牌美譽度與強大的影響力。
做好傳播,策略先行
公益營銷是一個整體系統工程,貫穿整個營銷環節。公益營銷的成功實施,必須整合企業本身的資源,通過具有吸引力和創意性的活動,使之成為大眾關心的話題、議題,成為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因而吸引媒體的報道與消費者的參與,使這一事件得得到傳播,從而達到提升企業形象,促進銷售,達到營銷的目的。
邁克爾·波特指出:“企業從事公共事業的目標,從表面上看是為了博得更多的認同和社會影響,而實質上,則應該集中于公司競爭力的增強”。現代公關之父艾維·李也指出:“一個組織所做的有益于社會和公眾的事情,最終必將有益于該組織自身。”。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隨著公益營銷越來越成為企業競爭戰略的重頭戲,公益營銷將進入越來越良性的循環狀態:公益做得越好,企業做得越強;企業做得越強,公益做得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