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巫啟賢和茜拉,佛山嶺南明珠體育館,愛的狂飆演唱會。”在看到上述一連串的信息之后,門票即遭哄搶,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打聽票價、安排時間了,而主辦方告訴大家,部分級別的票已售罄了。
5月23日,愛的狂飆演唱會新聞發布會在佛山希爾頓酒店召開。而這一天,剛好是演唱會的主辦方———廣州映山紅營銷策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映山紅”)成立一周年。映山紅總經理陳華杰說,這場演唱會“不是拼盤、不是群星流水式的拼湊show,是高檔高水平的專屬視聽盛宴,更是時代的混搭,每一個細節都是根據兩位歌手的個人特點量身定制,聽完這場演唱會,會有大汗淋漓之后的暢快之感,你會覺得買到這個票絕對超值。”
在外人看來,陳華杰的個性就像演唱會的名字一樣,是狂飆的,是瘋狂的。但他的看法是“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因為心中有愛,一切都是愛的表達。其實我是工作狂、策劃狂,而不是性格狂。”
在外人看來,這場演唱會只是一場單純的商演,而陳華杰的解讀則是:“愛的狂飆”演唱會承載的是行業營銷模式變革的另一拐點,應是以“文化”為利器,為行業營銷突圍做出的大膽嘗試和潮流引領,“對行業而言,演唱會的本質是營銷、是平臺、是模式。”
“狂飆”的重點是愛,愛是動詞
到今天為止,映山紅成立僅僅407天。407天就可以籌辦如此大規模演唱會,除了有很多朋友的大力支持外,這與陳華杰對于營銷、行業、消費者、市場、品牌的理解是密不可分的。說到底,映山紅大部分做的就是文化營銷。“文化營銷其中就包括了演唱會營銷,做演唱會就是做品牌。”陳華杰說。
在談及演唱會的誕生背景和舉辦目的時,陳華杰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愛”。“愛的狂飆”演唱會突出的是表達愛,愛是動詞,作為企業,要對員工有愛,要對消費者有愛,要對經銷商有愛。我們還會把演唱會的一部分收入捐給佛山綠色慈善組織———綠行者同盟,這是我們對佛山環境的愛。”陳華杰十分推崇一些企業為優秀員工及其家屬獎勵看演唱會的舉動。“企業老板這樣做,可以讓員工體驗到精神文化的享受,也可以激發員工的積極性,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企業通過類似的形式,向員工傳遞愛。”
之所以說“愛的狂飆”演唱會不僅是品牌宣傳,是因為這場演唱會所開創的一種平臺和模式。用陳華杰的話說,對企業和品牌而言,這場演唱會能夠收獲的是“撬動消費者對品牌的訴求,撬動員工的積極性,撬動經銷商的熱情。同時,這也是企業員工展現團隊凝聚力和企業形象的好機會。”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許多在營銷方面存在困惑的企業,都希望從這次演唱會中學到新的營銷模式和手法,但陳華杰坦言,在營銷中,明星不是萬能的。“明星的加入,只是營銷行為的一種符號、一種載體。營銷的成功之處在于組織和系統的成功,而不是靠一兩個明星就可以成功,所有的銷售的增長還得要組織還要規劃。”陳華杰不提倡盲目地將明星元素加入到營銷活動中,而是堅持確立長期規劃系統作戰,靠提升團隊的執行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來實現品牌價值的持續增長。否則,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
法無定法 企業是否要文化營銷 不一而論
身為明星簽售模式的首倡者,陳華杰并不認為這種營銷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他認為,陶瓷行業未來的兩極分化趨勢是必然的。“要么大而全,要么小而專。未來行業最有可能被淘汰的是那些定位不清晰、‘不大不小’、‘不全不精’的企業。”
企業定位要清晰,營銷方式自然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其實我們所做的只是為陶瓷企業提供一種營銷理念,并不會限制企業按照某種方式去操作。”陳華杰認為,行業起初對明星簽售模式不理解,最近幾年金意陶等企業將這種模式運用得沐漓盡致,許多企業認為可以嘗到甜頭就盲目模仿,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就在于營銷模式和營銷主體的不契合。“金意陶的成功在于厚積薄發,順勢而為,急功近利是不能做好營銷的。”陳華杰說。
以前的消費者沒接觸過營銷,也不懂陶瓷,現在在品牌的各種駕馭和設計師的講解下,消費者在逐漸變成“行家”,并且越來越挑剔。營銷活動強調產品質量與價格的同時,陶瓷企業和經銷商也開始將自己的品牌文化、產品文化、企業價值觀融入進去。文化營銷成為企業在市場中突圍的首選戰術,但陳華杰依然保持清醒、理智的態度來看待文化營銷:“凡是能夠帶給消費者除產品、價格等要素以外的,跟精神文明有關的活動都可以稱為文化營銷內容。雖然文化營銷側重于精神層面,但依然要和銷售結合起來,行業內兩年之內這種方式可能是最好的突圍方式。”
眼下,作為文化營銷的大膽探索,“愛的狂飆”演唱會已經成為許多人茶余飯后熱議的話題。但這種營銷模式耗時久、跨度大、無法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與一些追求“短平快”的企業依然格格不入。因此,陳華杰也表示,“愛的狂飆”演唱會只是提供一種文化營銷的模式,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營銷模式。文化營銷主要適合以品牌為導向、注重人性關懷和社會責任的企業。一些品牌實力較弱的企業,可以選擇更加精準的營銷方式,例如映山紅新推出的小型精準楊彥偉演唱會,用‘小投入、頻繁做’的思路來操作,用小成本打造針對性強的、能夠明顯拉動銷售的營銷活動。”
在精細化時代 營銷要轉向消費者
“市場和消費者對營銷的反作用不斷加大,陶瓷行業面臨著轉型,走精細化路線才是未來行業營銷的方向。”陳華杰投身營銷策劃和市場工作已經超過16年。回顧陶瓷行業的營銷變革,陳華杰最大的感觸,是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對于消費者的增值服務越來越多,營銷投入越來越大。
在陳華杰看來,精細化營銷除了研究消費者心理之外,還要對消費者進行管理開發。管理就是平時的維護管理,開發就是開發消費者的需求。要對消費者按照不同的心理、類型進行分類。
未來陶瓷企業的最大挑戰并非來自于競爭對手,而是來自于市場和消費者提出的對于品牌、營銷、產品的要求。面對這些挑戰,陶瓷企業要改變“有產品就不用愁”的慣性思維。陳華杰認為,“有產品就不用愁”的時代是“等待時代”,產品生產出來之后,不擔心賣不出去。現在則不同,在產能過剩、營銷浮躁的情況下,陶瓷企業需要進行規劃和創新。“現在是規劃時代,需要用創新來擁抱這樣的時代,要不斷用創新的思維、手段和營銷方法來刺激市場,開發消費者更多的需求。”
陳華杰一再強調:“陶瓷行業的發展一定要關注消費者、關注經銷商、關注產品,未來品牌的發展方向是幫助經銷商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而不是簡單地和經銷商搞好關系。”在精細化時代,陳華杰把簡單的處理好和經銷商的關系定義為“庫存轉移”,而不是營銷。陳華杰對于行業營銷模式的總結也證明了他對“精細化”的理解。他表示,陶瓷行業最初是關注網點建設,而后是關注渠道如設計師,現在關注的是“私人定制”和“小眾營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