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昔日酸菜缸變身藝術瓷
吉林陶瓷產業“變臉”變出產業鏈
本報記者 畢馨月
“馬路邊挖出的任何一鍬土都能燒瓷,又恰恰燒不出瓷。”一句看似自相矛盾的話,卻道出了陶瓷藝術蘊藏的火土交融的神秘,以及人們對它的無限向往!的確,正如一方水土滋養一方人民,每個區域的土壤之于陶瓷來說也各具長短,想要掬一捧泥土使之搖身一變成為瓷土,想要把它變成商品乃至藝術品,恐怕得先找到那把開啟陶瓷產業大門的“鑰匙”……在剛剛落幕的搶救“缸窯文化”成果展――暨百名藝術家陶瓷藝術作品展上,吉林省在五六年時間里創作的400余件陶瓷精品驚艷亮相,心馳神往的觀眾或許并不清楚,這制瓷的主要原料――“球磨粘土”,正是出自吉林市船營區缸窯鎮。這把塵封了幾百年銹跡斑斑的“鑰匙”,逐漸褪盡塵埃,顯露真容!
“北方瓷都”正在告別概念
對于吉林省陶瓷產業發展來說,2007年是個重要節點。那一年,曾開創了古塵木藝這一品牌的藝術家古塵,根據吉林省藝術陶瓷空白的現狀,率先提出搶救“缸窯文化”、建設“北方瓷都”的構想。
光陰荏苒,如今,長春建有梭式窯一座(燃氣窯)、烤花爐兩臺。通過與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鎮陶瓷藝術研究院以及吉林省群眾藝術館、東北亞藝術中心、吉福國際茶城等單位的合作,在景德鎮創辦了“景德鎮陶瓷研究院東北藝術創作基地”,在長春也建成了“景德鎮藝術家創作基地”。周國禎、李菊生、楊曙華、王彩等40余位中國陶瓷界名家大師曾先后來長傳授技藝;同時,為我省著名國畫藝術家王淮、許占志、戴成友、林白石、高向陽、張大光、于長勝等近百名藝術家,開啟了陶瓷藝術的學習與創作。
當記者向古塵求“果”時,他告訴記者,兩地藝術家為搶救“缸窖文化”共創作各種形式的陶瓷藝術品400余件,價值近2000余萬元,被統一冠以“古塵瓷藝”的藝術標簽。不僅如此,幾年間,兩地舉辦陶瓷文化交流活動40余次,為第六屆中國(長春)民間藝術博覽會創作了吉祥物“歸鹿”;為冬運會設計制作“火炬”;用缸窖原料與吉林本土文化相結合,設計各類旅游產品百余種……古塵說,如今再談打造“北方瓷都”,包括他在內的一群人終于擺脫了紙上談兵的尷尬。
陶瓷罐創造的營利模式
用陶瓷罐裝酸菜、裝酒、裝茶,這在我們周遭的生活中并不新鮮,新鮮的是被渲染成“皇家御用”概念的陶瓷罐。這個點子還得從古塵瓷藝為偽滿皇宮博物院制作的國寶級文物――高仿“青花斗彩麒麟罐”說起。仿制文物自然不能被用作生活日用品,但以它的器型制作出的普通陶瓷罐卻足以被烙上“皇家”的印跡。一次,古塵贈送某市市長一件麒麟罐,對方送他一斤白茶,市長一句“這茶要是能裝進高檔的陶瓷罐里就好了”,打通了古塵的產業思維。于是,酒商、茶商等各行各業的商家都找到他,盈利點之多令他自己都大呼意外。就這樣,一件陶瓷罐形成20余種營利模式,產業鏈中的一端開始活躍起來。而這,只是我省陶瓷產業進程中的范例之一。
如今,吉林省的刀畫、東風農民畫、京劇臉譜、薩滿藝術……均被應用于陶瓷藝術創作中,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及旅游產品的開發,增添了新的亮點。
打造產業鏈 “人”不可或缺
“球磨粘土”是自己的,配料時卻不得不請景德鎮人來幫忙,這不能不說是吉林陶瓷界的另一個尷尬。對于記者的提問,古塵解釋說,景德鎮的瓷廠在配原料時往往要選擇至少50年不枯竭的土去搭配,而一旦某種土面臨枯竭,配料師需提前4年去尋找替代品,“這使得配料過程相當繁復,不是一朝一夕能學習的功夫”。由此,陶瓷產業鏈上,“人”顯然不可或缺。
由于歷史原因,吉林人對于“缸窖文化”知之甚少,更別說是掌握陶瓷燒制技術(僅限于長春市陶瓷廠的退休工人)的人才了。而景德鎮之所以能在原料枯竭,建筑瓷、生活日用瓷等產業鏈悄然退出的今天,仍頭頂“世界瓷都”的光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每年能為世界提供5000名陶瓷技術人才。既然藝術能南北融合,學問間的互通自然也就不成為難題了。因為,說“搶救”、提“打造”,最終還是要從培養人才入手。
據記者了解,目前,吉林省已經著手促進景德鎮與吉林省的“技術融合”,即“請進來走出去”。在我市幾所高校探索性地開設陶瓷專業,邀請全國陶藝大師擔任客座教授;同時,選派我省國畫、英文老師赴景德鎮,開展相關培訓,實現南北陶瓷藝術發展的雙贏局面。培養后備人才的道路顯然還有許多選擇,比如成立陶瓷藝術大學,通過在此類“社會大學”中開辦“大師速成班”,將陶瓷與國畫等藝術形式迅速嫁接。
“球磨粘土”避免無序開采
要想厘清吉林省陶瓷文化的脈絡與進程,恐怕弄清楚一個問題是當務之急――原本并不起眼用來做酸菜缸的“球磨粘土”,緣何在世界前十大陶瓷廠均在中國、出口瓷卻遭遇萎縮的今天,重登歷史舞臺?話說從頭。景德鎮是世界瓷都,在宋代之前,它叫“昌南鎮”,英譯為“china”。顯然,陶瓷在當時儼然占據了一個國家的“代名詞”的位置。然而,千余年的燒瓷歷史帶給景德鎮榮耀的同時,也產生了弊端。高嶺土的無序開采,使得近30年來景德鎮及其他產瓷區瓷土原料日漸枯竭,目前景德鎮高嶺村已全面封礦禁采。這個歷史背景使得我省的“球磨粘土”以其質地脫穎而出。
據記者了解,目前缸窖鎮有13家礦廠在開采“球磨粘土”,利潤模式清晰可見――以每礦年開采銷售10萬噸計算,年產量近130萬噸,而若以每噸450元的價格計算,年產值近6億元。這個產量還在以每年50%的速度遞增。業內人士透露,以此速度開采,缸窖鎮的“球磨粘土”還可開采200年。而目前,我省以古塵瓷藝為主的制瓷業所需原料數量微小,均為礦主免費供應。這又不得不令人劃上又一個問號――200年后,我們會不會成為另一個景德鎮?對此,古塵建議相關人員組成考察組,到國內各產瓷區考察,總結景德鎮無序開采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北方瓷都’理應永不衰落!”

- 上一篇:長春展出“中國第一陶瓷世家”精品
- 返回列表
- 下一篇: 當代藝術陶瓷展在長春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