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在北京聯合發布了2013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長春綜合城市競爭力排名第43。
解讀該報告
首次使用全市客觀數據
這本名為《201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新基準:建設可持續競爭力理想城市》的報告,首次使用全市客觀數據,對2012年中國兩岸四地293個城市的綜合城市競爭力和287個城市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
在綜合城市競爭力排名表上,記者看到,排名前3的依次為:香港、深圳和上海。
這份排名不僅介紹了綜合城市競爭力,還在可持續競爭力排名中細分為宜居、宜商、和諧、生態、知識、全域、信息和文化城市競爭力等八項特征排名。
據了解,這次報告首次將城市競爭力明確區分為產出的、當前的和短期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城市產業體系競爭力與投入的、可持續的和長期的城市可持續競爭力三個組成部分。
“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即城市創造價值的能力,體現為城市創造價值的規模、速度和效率,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即城市的要素與環境狀況,體現為城市在主體素質、當地要素、當地需求、主體聯系、公共制度和基礎設施六個方面的狀況。”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說。
市民看報告
生態搞得好更宜商
長春市民李女士特別關注長春的發展建設,在她得知2013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已經發布后,第一時間就登錄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官方網站。
翻看報告,李女士看到,長春綜合城市競爭力排名第43位。
在她看來,這個排位在293個城市中,雖有差于前邊的一些城市,但還是排進了榜單城市中的前15%。
“雖然對比前邊的一些城市有些落后,但差距就是財富,有指標就有動力。”李女士認為。
在可持續競爭力287個城市排名中,長春排名第40。除此之外,在分項指標中的生態、知識和宜商等指標中,長春分別為第16、第25和第32。
“這些分項指標進入了榜單城市中的前12%。可以說,長春在城市的發展建設中,并沒有破壞到生態系統。”李女士說。
湯棋鈞是吉林省浙商商會常務副會長,經過在長春多年打拼的他,也很了解長春的環境。“在長春這么多年,始終感覺長春是一個不錯的經商地,我的第一桶金也是來自長春。”湯棋均說。
專家說報告
有差距就有動力
在報告中可以看到,在綜合城市競爭力中,東北三省排名前兩位的分別為大連和沈陽,整體排名分別為第17和18。作為省會城市的哈爾濱則排在第57位。
另外,在吉林省內的其他城市中,綜合城市競爭力吉林排86、松原排119、四平排157、通化排197、遼源排221、白城排241和白山排242。
“從綜合城市競爭力排名來看,在副省級城市中,長春應該是有些偏后的。但從細分指標來看,經商環境和一些生態環境的確不錯。”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志明說。
“最近一年來,隨著長春市的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很多經濟政策也得到了落實,這樣,讓經商的環境得到了發展和改善。”孫志明說。
“根據長春的GDP總量來看,長春的綜合指標排位應該是比較理想的。”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占國說。
生態好就是長春的優勢,“生態建設是一個城市的基礎建設,一旦被破壞,想要恢復是很困難的事。所以說,生態優勢,是別的地方怎么努力都很難趕上的。”王占國說,這也是維持良性的可持續發展中最基礎的。
“尤其是長春市對民營經濟發展的扶持,走在全國前列,這也有利于商業發展和進步。”在王占國看來,現在的長春更宜商。
但不可否認,長春的綜合城市競爭力排名跟百姓心中的目標還是有差距的。王占國表示,差距就是動力,就是潛力。“有差距就會有市場需求,經濟發展也是一樣,需求也是經濟發展的第一要素。”王占國說,有了這個數據指標,將會更明確長春未來的發展目標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