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常駕車出行的長春市民發現,市區道路狀況大不如前,或有積水,或有坑洼。據了解,包括人民大街、安達街、北京大街、大經路等多條主次干道在內的近80%城市道路都存在不同程度病害。
昨日,在長春市賽得廣場附近的南湖大路上,幾名身穿市政制服的工作人員正在“補路”,他們揮舞著鐵鍬往路面的大坑里填石料。據了解,經過嚴冬的長春市道路破損嚴重,市政部門已經做好詳細道路維修計劃。
“今年長春市道路維修工作比往年提前很多,從3月中下旬就開始,而往年至少在4月份才開工。”有關負責人介紹,列入今年小修道路至少有600條,而這些道路的小修工作要在“五一”前完成。建委已投資3億元資金用于主材供應,確保維修養護工作順利進行。
列入今年道路大中修計劃的道路有131條,包括人民大街、南湖大路、解放大路等。目前調查工作已經完成,正處于設計階段,預計3月底這項工作可以完成,確保“五一”道路大、中修工程開工,而在“五一”小長假,長春市五個城區爭取完成20條~30條道路中修工程施工,以緩解城市道路的通行壓力。 人民大街慢車道損壞比較嚴重,改造工程建設將采取多家維護單位分段集中維修施工的方式進行。分散錯開施工區域,避開早晚交通高峰時間,盡量采取夜間施工。而千條巷道改造和道路維修養護工程也將同時實施。
-分析
道路破損嚴重主要原因有4個
記者從長春市市政設施維護管理中心了解到,導致道路破損嚴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
極寒天氣讓道路裂縫
“冬季氣溫低、時間長、路面收縮量也大,是產生橫向裂紋的主要原因。”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氣象部門統計,即將過去的這個冬季是長春市60年一遇的罕見寒冬,1月份出現零上五六攝氏度天氣,較同期高出十五六攝氏度,路面開化,而3月9日最低氣溫-20℃,較去年同期低9.9℃,溫度變化異常使路面出現反復凍融狀況,對路面造成嚴重損害。 由于持續低溫,使土基收縮,造成路面開裂,基層材料因溫度驟降而發生的低溫收縮開裂,特別是剛性和半剛性基層,受低溫影響,當縮拉應力超過半剛性基層材料拉應力時,出現裂縫,由于面層和基層之間約束,并帶著瀝青面層出現裂縫,這種裂縫是由下向上發生,產生反射裂縫。
使用融雪劑頻繁
這個冬季另一主要特點是降雪頻繁、雪量大,根據氣象部門統計,截至目前已降雪33次,平均三四天降雪一次。雪水不斷融化滲入路面裂縫,造成路基損壞。 在清理路面積雪過程中,俗稱“化冰鹽”的融雪劑被頻繁而大量地使用,這種氯鹽類融雪劑所含的化學成分使瀝青混凝土的握裹力下降,造成瀝青和碎石的分離,使路面出現橫向裂縫,雪水浸泡和車載作用是造成橫向裂縫寬、多的另一主要原因。
道路不能按照正常周期維護 “今年發生較寬、較多裂縫的道路,在設計結構上都采用剛性基層材料,即水泥混凝土,當時采用這種結構是為了縮短工期,快速開放交通。”有關負責人介紹,道路大中修不能按照正常維護周期進行,目前長春市市政道路2960條,進入中修期道路1005條,進入大修期道路297條。受維護資金限制和歷史欠賬等因素影響,每年僅能夠實現大中修道路90條,只占道路總量的3%,導致很多已經達到養護周期的道路得不到及時的大中修維護,使今年道路出現裂縫增多、增寬,道路破損也集中出現。
道路挖掘損壞不能及時復原 根據長春市市政設施維護管理中心統計,從2012年入冬后截止到目前,長春市水、熱、氣等公用設施管線的“跑、冒、漏”搶險施工達138處,近60%的主次干路被挖掘,挖掘量是2011年同期的近5倍。由于冬季不具備復原條件,這些施工挖掘后的路面未能及時復原,導致出現坑槽和大面積破損,使市容環境和交通受到影響。
-專家
長春道路瀝青混凝土基層厚度略薄一些
3月12日,來自沈陽的道路維修、養護方面專家———沈陽市市政工程養護管理處總工程師任輝來到長春為道路破損情況進行“會診”。昨日,他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對長春道路維修提出自己的意見。
“由于長春道路多屬剛性基層,基層里的混凝土對溫度變化表現較為明顯,而長春與沈陽都屬北方城市,一年的溫差較大,因此更容易造成板塊裂縫。”任輝說,通過對長春市破損道路情況的了解,得知造成道路路面破損嚴重的原因包括冬季施工、使用融雪劑、氣溫變化大等多個方面。 “沈陽的道路也有過類似情況,所以我的建議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重修翻建。”任輝表示,長春市人民大街、解放大路等道路結構很相似,都是10厘米厚瀝青混凝土、20厘米厚水泥混凝土、40厘米厚石灰土,而從瀝青混凝土基層來看,其厚度略薄一些,正常這個瀝青層的厚度應該在15厘米、16厘米左右,因此在重修道路時應該加厚這個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