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3天就是收樓日,萬科深圳第五園六期領峰2棟的業主楊林(化名)絲毫沒有入伙在即的喜悅,她正忙著組織維權。
2010年9月,楊林以397萬元的價位,買下這間C戶型154平方米的房子。彼時,每平方米單價接近26000元。
“銷售說是‘別墅級裝修’,市價3000元標準。”楊林說,可是她和很多業主最近才發現,到手的房子裝修并不像宣傳,房門裝飾材料居然是用類似紙板的東西做的。萬科“紙板門”遂在上周末曝光。
3月25日、27日,深圳萬科兩次發布聲明,承認裝修中所用部品/材料與樣板房有兩處不一致,承諾業主進行整改。但針對部分業主提出的補足“3000元精裝”,并額外賠償的要求,雙方并沒有談攏。
萬科方面回應稱,萬科的宣傳資料上從未出現過“3000元精裝”的說法,只保證裝修與樣板間一致。這期房子的精裝修費用,都是包含在房價里的。
無獨有偶,進入3月份,豪宅開發商星河灣因太原項目的精裝修質量問題遭遇業主抗議維權。這是號稱以品質擅長的星河灣,多年來第一次發生質量糾紛。
根據第三方機構蓋洛普的調查,過去十多年,萬科是國內最具品牌號召力的普通住宅開發商;星河灣則是豪宅市場份額的占優者。
普宅和豪宅的兩大品牌同時“中槍”,而且同為精裝修糾紛,這在國內房地產發展史上見所未見。而在這個不尋常的3月,質量糾紛風波還蔓延到深圳招商雍景灣、北京旭輝紫郡、保利茉莉公館等更多知名房企項目。房地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
這前所未有的一切,為何偏偏發生在2012年春天這一時點上發生?
知名品牌頻“中槍”
楊林最初發現裝修問題,是在2012年1月4日。那天她第一次去看房,只發現了一些諸如地板刮痕、地磚貼得不規整等小毛病。
2012年春節過后,楊林再去看樓,發現房頂泛黃、吊燈生銹、電機盒發繡、墻面脫皮、鞋柜發霉,這些與她之前參觀的樣板房完全不一致。她拆開鞋柜和房門裝飾材料,發現材料是用類似紙板(即中密度纖維板)的東西做的。
萬科有關人士對“紙板門”的解釋是,經過核查,發現兩處部品或材料與樣板間不一致。一是部分柜體背板,原設計為雙面覆膜板材,現場錯裝成了單面覆膜板材;二是5、6棟部分主臥衛生間的馬桶,樣板間展示為連體式,誤裝成了分體式,目前均已展開全面更換。
“紙板門”之前一月,萬科剛遭遇過更具殺傷力的“毒地板門”。2月16日,有網帖爆料,萬科樓盤使用部分甲醛含量超標5倍、厚度嚴重不足的劣質安信地板,而該些地板甲醛嚴重超標且面層厚度不足,使用壽命僅為合格產品的兩成。
這一事件幾乎將所有知名房企一網打盡。據爆料人稱,安信地板與中海地產、綠地集團、復地集團、龍湖地產、富力地產、河北開元、綠城集團、仁恒地產等多家品牌房企結成戰略合作伙伴,向其供貨。
而一個多月后的今天,除了萬科又遭“紙板門”外,質量糾紛風波還蔓延到深圳招商雍景灣、北京旭輝紫郡、保利茉莉公館等更多知名房企的旗下項目。
售房—發生質量問題—抗議維權—補修賠償,正在成為當下房地產業的一個流行鏈條。而這一切的背景,是房價越來越陡的下行線。
房價下跌“下的蛋”
“精裝房的質量問題其實在多年來一直都有,但在當時不是什么問題,在賣方市場中,消費者對質量要求不高。”偉業我愛我家副總裁胡景暉對本報記者說。
2011年的樓市調控空前嚴厲,限購、限貸接連打壓房價。從2011年10月開始,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扛不住調控的重壓,開始降價。先是龍湖、星河灣帶頭,接著綠地、中海、華潤等跟進,降價幅度擴大至20%-40%,這種情形持續至今。
房價下行,使被掩蓋多年的矛盾被引爆,維權糾紛蜂起。
2011年年末,萬科深圳金色領域三期降價,一二期業主開始維權,先指責萬科“價格欺詐”,后指項目存在質量問題。
2011年12月,上海星河灣和浦東星河灣價格下浮至8折-8.5折,引發前期業主維權,理由同樣是裝修存在瑕疵。據星河灣地產副總裁梁上燕透露,為保住品牌,公司為此付出了6億元的差價補償。
今年3月份,深圳招商雍景灣、北京旭輝紫郡、保利茉莉公館等接連發生質量問題維權風波。這些項目均有降價行為。
精裝修的丑聞季節
楊林一年半以前買下第五園六期時,每平方米單價接近26000元。而現在,第五園七期、號稱頂級山水大宅的璞悅山單價只有21000元/平方米,楊林她們這批六期業主們沒有提出退房要求,但并不掩飾面對房價下跌和資產縮水的不平衡。“別人比你買得晚,卻便宜了幾十萬,終究有些難受。”第五園六期另一業主王媛(化名)說。
而爭取質量問題賠償,或許可以多少減少一點資產縮水的損失。
深圳知名房地產律師張茂榮分析,在限購和房價下行趨勢下,商品房進入買方市場,小業主對房屋裝修質量更加挑剔。相反,如果房價在上升通道,業主普遍就會忽略自己的權利,容忍房屋裝修的瑕疵。
“在買房還要排號和找關系的時期,維權活動不會這么多。”北京某遭遇質量糾紛房企的一位高管人士對記者說,早幾年買房的是炒房客,買是為轉手,自然對房子質量不敏感,有的甚至連房都沒去看一眼。2011年的調控主要針對這種投資投機,這些需求被擠出市場后,剩下的就是剛需,買者大多是自住,對裝修自然更挑剔。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開發商目前普遍現金流緊張,降價又侵蝕利潤空間,“這樣就可能會在成本控制上打主意,發生質量問題的概率就高了。” 這位高管人士分析,而萬科是精裝修領域份額最大的住宅開發商,星河灣則主打精裝修豪宅,出現問題的概率也最大。
楊林希望萬科更換掉所有不合格材料,以“每平方米送3000元精裝費”的標準來執行,并給出具體方案。此外,她還提出,要求萬科“合理性的賠償”,其中包括供樓的利息、之前預交的三個月管理費,以及不能按時入住所需的租房費。
這些訴求未被萬科接受。
行業信用之危
“萬科在毒地板事件中的危機公關尚算成功,將焦點局限于萬科一家,“否則將演變成一場行業災難。”京城一家專注房企危機公關的人士對記者說。
整個過程中,萬科未提及任何一家同行。最后以一份檢測報告不合格、萬科承諾全部賠償而收場。其他被牽涉的房企則均以沉默應對。
據了解,私下里,這些房企也進行了自檢和排查,“有業主在路上攔住工作人員要求補償,”西南一家品牌房企內部人士提起近來的糾紛就“頭大”。
不過,全行業的受創仍不可避免。上述公關人士稱,拿“毒地板”事件來說,萬科這樣的大品牌質量管控都出現漏洞,公眾自然就會想,“毒地板”是否也進入了萬科以外的房企樓盤?哪家開發商還值得信任?
“我們也想過,即使地板送檢全部合格,輿論也會去質疑質檢機構的報告。”在2月20日萬科針對安信地板事件的新聞發布會上,萬科總裁郁亮說。
但他堅稱業主自己做裝修沒有萬科有優勢,希望給精裝修產業化更多的機會和空間。他說,最近三年,萬科開始進行規;a裝修房,但在質量管控方面確實有待提高。
北京房協秘書長陳志認為,重建房地產行業的信用,開發商要自律,消費者自身也要有清晰的驗收意識,對購房合同要認真對待。其實購房合同中的“霸王條款”,很多是可以避免的。
將時間維度拉長,在上一個房價下行周期——2008年,也曾出現多起業主因質量問題提起訴訟的案例。在上海市協力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周月萍的記憶中,極少有業主的退房訴求能獲得法院支持。
“結果,這些糾紛最后都隨著2009年以后房價重新上漲而消弭。那時,業主們反而希望是自己敗訴”。北京盛廷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志同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