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中國傳統陶瓷業在生產方式上遭遇了困境。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中國傳統陶瓷業不得不實行變革以求得新的生存空間,以杜重遠為代表的實踐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變革舉措,如加強管理、革新技術、采用機械化的生產方式等,由此帶動了中國傳統陶瓷業的現代轉型。
中國傳統陶瓷業 生產方式現代轉型
近代以來,伴隨歐洲工業革命的發生,一場席卷全球的生產方式變革迅速擴展,機器化大生產帶來了批量生產和單位商品消耗勞動力的下降,以手工業為主的生產方式開始逐步被取代,由此一場傳統手工業的被動變革在所難免。在此背景下,中國陶瓷業的發展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機。
景德鎮傳統手工制瓷業在近代之后也逐步陷入了困境。至民國時期,昔日的瓷都已經是風光不再、瓷業不興。在此,本文即以景德鎮為例,對近代中國陶瓷業陷入困境的成因及其現代轉型的過程進行初步探析。
近代中國傳統陶瓷業困境之成因分析
傳統陶瓷業屬于手工行業,其主要特點是,依靠手工和簡單工具進行陶瓷生產,整個行業最大的競爭優勢是擁有一支專業化、精細化且龐大的行業群體。據《浮梁縣志》描述,景德鎮瓷業在明清興盛時期,工匠人數不下數十萬,全鎮幾十萬人口幾乎都在從事與陶瓷有關的行業。但是,對于依靠行業勞動力群體生存的傳統陶瓷業而言,一旦受到時局動亂、行幫雜派斗爭、貿易不順不達、政府支持力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整個行業就會面臨發展困境。1934年,杜重遠發表了一篇名為《日暮途窮的景德鎮》的文章,其中寫道:“據說,景德鎮在極盛的時代,窯戶有四千余戶,工人二十萬人,駐鎮的莊客和當地的商家,三天一小筵,五天一大筵,中國人就是會吃,糊里糊涂弄到現在窯戶只有千余戶,工人不到三萬人,駐鎮的莊客趕奔神戶大阪,都作鳥獸散了。”可見,陶瓷行業群體的大小已成為中國傳統陶瓷業興衰成敗的晴雨表,從業人員群體的急劇縮小已經表明傳統手工制瓷業在近代陷入了發展困境。
誠然,致使中國傳統陶瓷業陷入發展困境的原因很多,在此,筆者將著重從生產方式變革的角度進行成因分析。
瓷器是一種礦物質燒制品,當陶工把泥坯放置在火中燒制時,其物質元素就會改變并產生化學反應,從而組合成更緊密、更堅固的新材質,這就是瓷器。在燒瓷的過程中,火候的掌握是至關重要的。除了火這個關鍵因素外,制瓷還需要兩個關鍵因素:原料和燃料。陶瓷制作需要一個完整的生產流程來支撐,在這個流程中,火、原料和燃料的有機結合支撐起了陶瓷行業的發展。近代以前,中國陶瓷業在火、原料和燃料的選擇和技藝改善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它與采礦業、金屬冶煉業、紡織業、藥材加工業并稱為我國古代五大重要手工業。
在歷史上,由于中國掌握了高超、精湛的制瓷技術,因此中國瓷器長期行銷海外,得到了各國人民的青睞和喜愛。據國外有關檔案的統計:
“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到康熙三十四年(1602~1695)販運到歐洲的中國瓷器約2000萬件。……雍正十二年(1734年)運到法國的瓷器有68000件,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運到英國的瓷器約40萬件,乾隆十五至四十六年(1750~1781)的32年間運往瑞典的瓷器達110萬件。”
由此可見,從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中國儼然是世界制瓷業中的佼佼者,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陶瓷中心。
那么,在近代以前,中國陶瓷業創造輝煌業績依靠的條件是什么呢?翻閱任何一本中國陶瓷史,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那就是相對豐富的原料儲備,相對茂密的森林和相對壟斷的制瓷技術。這些條件對于陶瓷行業的發展而言是至為關鍵的。但另一方面,從承受力上來說,它們只能支撐起以傳統手工業為基礎的行業,而無法適應于以機械化大生產為基礎的現代化行業。這亦是近代以來中國陶瓷行業在發展模式上遭遇困境的主要原因。
在景德鎮,采用高嶺土制瓷始自于元朝,經過數百年的開采,景德鎮附近可用的高嶺土原料幾近枯竭,到了民國時期,這種情況更為嚴重。以高嶺土作為制瓷的主要原料,這原本是一種獨特的優勢,但反過來,它卻影響了手工業向大規模生產轉化的進程。由于高嶺土資源日漸枯竭,陶瓷生產者不得不到更遠的地方拉運原料,這無疑會大大增加生產成本。
與此同時,以柴為主的燃料供給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且不說景德鎮四周的山林如何,與之毗鄰的婺源、祁門、秋浦等地的森林也在不斷減少,窯柴來源日漸稀缺,其價格也隨之不斷升高。
除了窯火、原料和燃料等導致的困難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隱藏于這三個因素之中,并往往被人們所忽略,這就是古代中國一直比較重視技術探索和創新,卻不注重科學研究。
近代以前,歐洲和阿拉伯國家在制瓷方面一直落后于中國,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掌握燒制陶瓷的技術,沒有找到合適的原料,且窯溫一直達不到到標準。盡管我國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實踐,一步步地掌握了這些技術,但對于其背后的科學配方卻基本不知。1712年,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將景德鎮的制瓷流程和秘訣傳播到了歐洲,歐洲國家用了將近50年的時間才研究出了具體的配方,并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材料化學原理開創出制瓷技術。
機械化大生產屬于批量生產,產能效率高,對于原料、燃料和技術要求高,它要求通過科學精神和基礎研究探索出相關原理,并解決配方問題、動力問題、成批次生產設備等問題,可以說,機械化生產與手工生產是迥然不同的兩種生產模式。因此,姑且不談時局、社會環境等因素,僅僅從機械化大生產趨勢的角度而言,中國傳統陶瓷業面臨困境也是在所難免的。
中國傳統陶瓷業的現代轉型
“景德鎮……,瓷業之興盛,甲于全國,惟制造方法仍墨守陳規,毫不改良,以至生產能力亦無甚進步,近年洋瓷輸入甚多。景德鎮之瓷器銷路減色,若不從速改良瓷業,前途可悲觀。”
“景德鎮之瓷器,本為世界有名之出產,亦地方經濟主要大命脈。惟近年來出品不良,銷路日減,一半由于洋瓷之傾銷與捐稅之繁重,一半由于政府未管指導,以至經營技術,墨守陳規。”
由此可見,近代以來,爭取基本的生存成為中國傳統陶瓷行業的最低要求。陶瓷在中國有如此悠久的歷史,有如此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但在機械化大生產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中國陶瓷業明顯是落伍了,且有江河日下之勢。同時,生產方式變革帶來的競爭沖擊是迅速的、無情的。在商品價值規律的作用下,機器瓷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或是在價格上都遠勝手工瓷一籌,中國傳統陶瓷業若想擺脫困境就必須走上變革圖強的道路。
中國傳統陶瓷業的變革在于江西,江西陶瓷業的變革在于景德鎮。在此方面,近代陶瓷業變革的實踐者杜重遠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34年,杜重遠深入景德鎮進行了實地調查。當他看到景德鎮瓷業一派凋零的景象后,遂做出了如下總結:
第一,制瓷原料僅略加水洗,而未能精制,品質既雜,價格又高,影響成本者甚大。第二,做坯均采用人工制。工人頭腦頑固,一切率由舊章。第三,全鎮一百余座瓷窯,全為都昌幾家富戶專有,景德鎮燒柴用柴,柴金須先納,燒窯成績好壞,窯戶不負責也。第四,包有專業,印花有專廠,賣柴有專行,種種把持,不一而足。
杜重遠通過實地調查,看到了中國傳統陶瓷業落后的根源所在,諸如分工協作不夠、技術落后、行幫雜規較多、管理不善等,這些均是長年積累下的頑疾。曾經留學日本并親自開辦過現代陶瓷企業的他決意進行變革,并提出了具體的變革措施:
第一,由政府出面組織設立陶政管理機關,加強管理。第二,設立原料精致廠,由政府出面解決原料貴的問題。第三,設立模范瓷廠,以示范制瓷方式,合作利益,改燒煤窯,減輕成本,鏟除窯禁之弊。第四,設立模范合作社,加強合作,打破分工分家局面。第五,打通銷售運輸問題,改良交通,設計通火車等。第六,興辦瓷業教育提供科技人才。
顯然,這些改革措施突出了機械化大生產的特征:科學管理的方式、企業化的生產、產銷的一體化、科學和技術并進等。這些改革措施針對傳統陶瓷業存在的弊端,強調了學習機械化生產方式的必要性,就當時而言,具有很重要的引導作用。有鑒于此,杜重遠深得江西省政府主席的重視,他的建議很快便被采納。1934年12月,江西省陶業管理局正式成立,由此開啟了中國陶瓷業的現代轉型之路。縱然轉型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但是轉型的大趨勢不可逆轉,這為中國陶瓷業在今天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