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回書說到金舵煉寶爐第二層內有乾坤,【拋磚隱玉】游歷凡塵,以沉魚、落雁、羞花、閉月之色迷倒眾生。此玉繼楊貴妃之后絕塵而去,千余年竟不知所蹤。金舵重修八卦寶爐,再煉通天靈寶,美玉得以再現人間。
眾位看官,金舵煉寶爐第二層所煉之寶來歷不凡,這第一層所煉之寶更不尋常。這第一層你道是何寶?說來話長。
據五代前蜀道士杜光庭《錄異記》記載:“歲星之精,墜于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
這歲星即是太陽系中的木星。木星之精魄騎鳳游歷凡界,天長日久對塵世繁華漸生迷戀之情。一日來到湖北荊山,見聚龍、望佛二峰對立,沮河、漳河、蠻河三江橫流,立時便有了入世之心,遂對坐騎靈鳳道:“此地乃龍潛之所,吾欲入世游歷,異日當在鳳棲之地聚首。”言畢化為一道白光墜落荊山。
此時正值我華夏史上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路過荊山,忽見一道白光自天而降,驚異之下趨前探視,見一鳳凰羽呈七彩,落在一塊青石板上,良久方才飛天而去。卞和認定這青石乃天降瑞寶,遂將此石獻于楚厲王,因無人識得此寶,厲王便以欺君之罪廢掉了卞和的左腿。后來卞和又將青石獻于厲王的兒子楚武王,還是無人識寶,遂又被廢掉了右腿。再后來武王的兒子楚文王即位,卞和抱著青石痛哭三日三夜,終于感動了文王,文王派人剖開青石,才發現真是一塊絕世美玉,乃將此玉命名為“和氏璧”。
三百余年后,“和氏璧”落入趙惠文王手中,秦昭襄王聞訊愿以十五座城池交換,演了一出“完璧歸趙”的大戲。
秦統一六國后,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和氏璧”。秦王嬴政命丞相李斯書寫璽文“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并由著名玉匠孫壽鐫刻,將“和氏璧”制成了傳國玉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自立,孝元太后怒擲傳國玉璽,毀傷一角,王莽以黃金鑲補。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使人在傳國玉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南北朝時,后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再往后,傳國玉璽歷經隋唐五代,傳至后唐末帝李從珂手中。公元937年,李從珂被契丹擊敗,持玉璽登樓自焚。
此后中土再無傳國玉璽蹤影,有仙家推衍那歲星之精應是去了海外。
上世紀50年代,傳國玉璽失蹤之后千余年,遠離中土萬里之遙的亞美利加北部出現了類似“和氏璧”的仿玉材料,當地人稱其為“微晶玻璃”。
1974年,日本NEG公司正式向市場推出微晶玻璃板材。
進入21世紀后,中國本土出現微晶玻璃,不過我華夏族人觀其石中見玉、玉中有石,乃慣稱“微晶石”。
2011年,金舵西游蒼梧,于鳳棲之所開爐煉寶,掌門仙尊采蒼梧朱果,引西江靈泉,見龍光直射牛斗,掐指算來竟是歲星之精現世。
這歲星之精自春秋臨世,屈指算來游歷凡界竟有2700余年。其先在中土坐看烽火狼煙、宮廷花柳近1700年,后西遁歐羅巴,遠涉亞美利加,巡游東瀛,再回歸中土,又耗費了千余年。遍游凡塵2700年后,這歲星之精方記起當年與靈鳳之約,遂來到蒼梧這鳳棲之地。然靈鳳已逝,飛天無期,正在躊躇逡巡之際,被那金舵掌門仙尊遇見。
金舵掌門仙尊乃將這稀世之寶放入八卦寶爐中,用太極之火燒煉,就見青石翻滾,微晶花開,黑泥白土之中,隱有黃金之色,想是那傳國玉璽用黃金補角所遺。
這真是:星宿臨世人不識,開石見玉君臣癡;遍游凡塵三千載,會鳳蒼梧來已遲;星空浩渺歸無期,棲身寶爐待天時;天長地久有時盡,玉不爛兮魂不逝。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金舵西游記》前九回畢,后九回敬請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