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業產能到底剩或者不剩?剩多還是剩少?行業形勢到底如何?于6月14日在佛山正式啟動的產能大調查可謂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這是為摸清陶瓷業產能的真面目,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與陶瓷行業權威媒體《陶瓷信息》報聯合主辦的一次主題為“中國建筑瓷磚產能調查及產區調研”的系列活動。

這次產能大調查將圍繞企業名稱、所在地址、成立時間、生產規模(在產和在建生產線)、日總產量、產品類型、重點市場、生產線建成時間等多項指標展開調研。調研人員自北向南、自西向東挺進,路線由“黑龍江—吉林—遼寧”到“山東—河南—山西—內蒙古—北京—河北—天津”、由“新疆”到“青海—寧夏—陜西—甘肅”、由“西藏”到“四川—重慶—貴州—云南”、再由“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到“廣東—海南—廣西—福建”,行程遍布全國31個省區和直轄市。
近年來,廣東和福建的陶瓷產業轉移速度加快,陶瓷產業慢慢開始向周邊湖北、江西、湖南、河南等省區擴展,這些地區開始布局異常龐大的陶瓷產業,造成陶瓷產業在全國遍地開花的局面,大大小小的陶瓷廠區開始林立。
今年,國內陶瓷行業表現出一些產能過剩的特征:產品價格相對下滑;企業盈利能力大幅度下滑,虧損企業增加;行業供給超過了行業需求。“產能過剩”之聲從行業到媒體不絕于耳,并形成兩種紛爭的觀點,一部分行業人士認為中國陶瓷的產能的確是過剩的,但不代表企業的目標市場過剩,另一部分專家分析認為中國陶瓷產能沒有絕對的過剩只有相對的過剩,這取決于大環境的經濟增長和房地產的發展。
當然,產業利潤下降絕不是產能過剩這一個因素造成的,價格競爭、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水平上漲都會造成行業利潤下降,而且比產能過剩對利潤下降的影響來得更直接。但業內仍缺乏對國內陶瓷磚產能狀況詳細數據的了解和掌握,難以有一個更宏觀和全面的掌控來制定應對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