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高達8000萬元一套的紅木家具如今不到60萬元。“不僅原料價格超跌,家具市場也有價無市”,業內稱“令人心痛”。2007年10月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上,曾經展出過一套價格為“8000萬元”的老撾“紅酸枝”家具,令人記憶猶新的是,這套家具的現場明確標出“價格不打折,賣給有緣人”。
2010年10月,同樣在中國—東盟博覽會的會場,筆者再次看到了包括“酸枝木”、“雞翅木”、“紫檀木”、“黃花梨”在內的成套“紅木家具”。而這一次,雞翅木的17件套,開價最高不超過17萬元人民幣;紫檀木的19件套,標價也不過19萬元人民幣。
筆者采訪的多位專家學者和業內人士認為:紅木家具從天價暴跌的背后,是游資爆炒后撤離的惡果,而這一惡果,讓整個家具行業付出了慘重代價,數年都難以平復。
原來能買架“空客”,如今買不來一輛車
博覽會參展商家阮文成告訴筆者,“當年標出8000萬元10件套的‘天價家具’,現在不到60萬元就能買到19件套,價格縮水了100多倍還不止。原來賣一套家具能買一架‘空中客車’,現在可能還買不到一臺越野車!”
當年接受筆者采訪的紅木家具經銷商黃鵬曾經介紹:“酸枝木是廣義上的紅木家具,此類木材生長周期很長,成才基本上都要上百年,2003年的酸枝木價格還不過7000元/噸,2007年的間隔已經飆升到35000元/噸!
而在本屆博覽會上,參展商家阮文成告訴筆者,紅木家具系列中的酸枝木,價格已經從當年的近80萬元/噸,跌落到不到10000元/噸,價格縮水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
原料價格的縮水帶來的自然是下游產品的銷售價格迅速跳水。筆者在廣西憑祥、東興等邊境口岸和南寧、柳州、桂林等家裝展會、家具場采訪時,絕大部分紅木家具銷售商認為,從2007年上半年達到巔峰以來,就一路下滑,目前為止,價格已經“跌落”到只有當年的百分之一甚至二百分之一。
憑祥紅木家具銷售商黃翔告訴筆者,2006年至2007年是價格瘋漲的一年,2005年黃花梨、紫檀木的價格不過10萬元至20萬元一噸,2007年8月,黃花梨就達到每噸250萬元至270萬元,紫檀超過每噸70萬元至80萬元,那幾年,紅木家具行當產生了一個接一個一夜暴富的神話。
黃翔說:“但現在的價格,低得讓人心痛,不僅原料價格超跌,家具市場也呈現出有價無市的局面!
黃翔告訴筆者,2006-2008年上半年,幾乎每個月都能有200-300萬元的進賬,江浙、福建一帶的老板,看到店家有紅木原料,不管品質怎樣,不管能否按時交貨,直接就砸錢購買。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市場迅速萎縮,如今一年到頭可能都進不了100萬元的貨款。
曾經多次在電視臺“收藏”、“家珍”一類的欄目推薦紅木家具的收藏愛好者蔡利強說:“現在我再也不說紅木家具能保值增值了,因為2006-2007年入行的親戚朋友搶購的紅木家具,現在都在罵我呢。”
筆者對多位業內人士進行采訪時,一個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紅木家具”從“天價”到“地價”的迅速變化,與大量游資涌入其中進行瘋狂炒作密切相關,如今,炒作的游資早已紛紛離場,但由此導致的紅木家具“產—供—銷”環節的混亂,使整個產業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常年在福建、廣東、北京、云南等地擁有多家“紅木家具”銷售場所的商人胡斌琳告訴筆者,2003-2007年是“紅木家具”飆升最為迅猛的時間段,按照“紅木家具”市場的基本規律,一般來說,家具每年增值15%-25%之間,屬于較為正常的速度。但2003-2007年之間,“紅木家具”的勢頭幾乎每年都是以“翻筋斗”的速度在飆升。
胡斌琳說:“以最貴的海南黃花梨為例,2003年的價格不過3萬多元/噸,但2004年就漲到6萬元/噸,2005年飆升到12萬元/噸,2006年漲到80萬元/噸,2007年迅速飆升到近300萬元/噸。完全不符合這個市場的運行規律。”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收集紅木家具的收藏愛好者杜成峰分析認為:從后來了解的情況看,完全是因為有大量場外資金涌入紅木家具市場,在短短幾年時間里,通過囤積居奇、買空賣空、拉高出貨……等一系列手法,將紅木原料和家具炒到了“天價”。
杜成峰說:“當年流入紅木家具市場的資金,要比原來已經入場的資金多200-300倍,由于行業內對這樣的資金流向很不清楚,相互之間也缺乏原料信息的互通有無,因此,在很短時間里,行業的所有原料幾乎都‘節節看漲’,實際上是因為原料都壟斷到職業炒家手中,缺貨的業內人士只能眼睜睜看著價格飆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