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歐盟對產自中國的陶瓷作出反傾銷初裁:沒有一家中國企業獲得市場經濟地位,除3家企業獲得稅率分別為35.5%、36.6%、26.2%的個案處理,以及少數企業由于配合歐盟反傾銷調查而獲得32.3%的稅率外,1500多家國內陶瓷企業都為73%的全國普遍稅率。臨時性關稅從3月17日起到9月16日執行半年,9月17日將最終決定是否征收為期5年的正式反傾銷稅。
號稱“史上最大”的此次調查,已是10年內中國陶瓷企業遭遇的第六次反傾銷調查。中國陶瓷企業在這一事件中受到了多大影響?行業發展又將何去何從?本報記者深入廣東、福建、江西進行深入調查,探訪中國陶企未來發展之路。
近期歐盟對華陶瓷反傾銷調查作出初裁,中國陶瓷企業被征收高達73%的臨時懲罰性關稅。消息傳回國內陶瓷產業聚集地廣東,正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陶瓷企業如同遭遇當頭一棒。除了譴責貿易不公平,國內生產企業又該如何打算?
轉型升級中遭遇“反傾銷”
廣東佛山被譽為“南國陶都”。1984年,佛山引進國外第一條建筑陶瓷生產線,開始領跑中國建陶產業。然而一直以來,陶瓷產業因對原料、能源、土地等資源消耗巨大,污染物排放多而被界定為“高能耗、高污染、高消耗”的三高行業,同時由于低成本競爭,在國際市場屢遭“反傾銷”而備受詬病。
不過,記者在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蒙娜麗莎陶瓷公司見到,該公司投入3100萬元更新設備,開發了高檔超薄地面磚,厚度只有傳統地面磚的1/4,耐磨度與傳統產品相比毫不遜色。僅此一項便節約材料75%,節約綜合能源59%,減少酸雨物質(二氧化硫以及溫室氣體)排放69%。
“今天佛山的陶瓷業不比幾年前了。當前,出于環境要求和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的壓力,加上政府產業轉移、技改資金等政策引導,佛山陶瓷產業出現了難得的轉型升級的良好勢頭。”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佛山辦事處主任藍衛兵介紹道。
據佛山市經貿局副局長張慶云介紹,截至2010年年底,佛山全市列入調整提升的298家建筑陶瓷生產企業,220家或關停或轉移。僅保留有品牌、有規模、有技術的建筑陶瓷生產企業62家,其中55家通過了清潔生產驗收。企業騰出空間加速培育陶瓷研發設計和會展中心、生態型精品陶瓷生產基地和陶瓷產業總部基地,進行富有成效的自主創新。
售價不低于歐盟本地產品,卻被“反傾銷”
本次反傾銷被抽樣的東莞唯美集團的董事長黃建平稱,產品經過幾個中間環節進入歐盟市場后,價格已經不低,為何還被反傾銷,他還想不明白。而本次反傾銷名單中,包括馬可波羅瓷磚、BOBO薄板為代表的高端產品也被列入了。這些產品在銷售價格上不低于歐盟本地企業的產品,而且從技術研發到產品設計都是原創。
以生產高端生活陶瓷著稱的深圳永豐源海外營銷人員表示,永豐源產品質量沒得說,簡直是將陶瓷當珠寶來做的,高端產品可與歐洲最高檔次的產品媲美,而且他們有些產品系列在歐洲超市的零售標價已達第一序列。但是沒有銷售渠道,只能委托歐洲的代理商,代理商說要多少貨就發多少貨,至于產品在零售終端的表現,很難及時掌控與得到反饋。
永豐源尚且如此,其它貼牌生產的陶瓷企業更不在話下。佛山宏宇陶瓷出口部總經理伍劍鋒表示,他們在產品設計和生產環節可謂煞費苦心,總是想將最漂亮的設計和最好的產品展示給海外采購商。誰不想賣個好價錢?但生產環節再好、設計再妙,海外采購商總是將價格壓到成本線上,企業不接受,就沒有訂單。
業內人士透露,對于國內出口陶瓷企業來說,問題不僅僅在檔次不高、價格偏低的大路貨,最大的問題是產品同質化。因為同質化的產品加劇了競爭,導致失去議價能力。
“走出去”還需拓展思路
“中國瓷磚在歐洲多為中低檔產品,被強征懲罰性關稅后,很多品牌沒辦法過分壓縮價格,可能將大面積失去歐洲市場。”新中源相關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被“反傾銷”意味著陶瓷行業長期低成本競爭擴展的策略已難以為繼,但反過來陶瓷企業也可以此為倒逼機制,加快發展低碳及高附加值產品,及早實現整個產業的有效轉型。從長遠來看,這對佛山陶瓷業并非壞事,但關鍵是怎樣邁過這個坎兒。
面對歐洲市場的出口窘況,加快“轉型升級”應對危機是陶瓷行業的共識。但如何“轉型升級”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鷹牌、東鵬等建筑陶瓷企業在國內以“專賣店”和“形象展示店”等終端直接面對消費者。產品價格一般是非品牌經營企業的兩倍。然而銷售人員表示,渠道和終端維護成本極高。這些企業“走出去”,實施國外市場“品牌經營”,目前還難以嘗試。
“企業轉型升級,不僅僅在生產、設計環節,而是整個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的整體提升。”伍劍鋒表示,如果陶瓷企業沒有“走出去”的思路與渠道,仍然安于作為“全球OEM工廠”,那還是處處受制于人。“我們希望我們的陶瓷業能夠從設計、生產與營銷入手,整合全球陶瓷產業鏈,實施品牌經營和國際化合作,當然,達到此目的,路還需要一步步走。”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