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快接近末聲了,筆者在家具行業走訪,大部分的企業的工人到崗率仍未能達到八成。勞動力的不給力對于正在蕭條的家具行業可謂雪上加霜。
面對行業現狀,有專家就出來發言了——民工荒, 90后的自我……諸如此類,討伐之聲不絕于耳。
只是當深圳富士康連續好幾天的萬人求職長龍,狠狠地嘲笑了家具行業一些人。面對富士康門前的風雨無阻,那些門可羅雀的家具企業是否也需要一個檢討?
筆者認為,家具用工荒的背后,更多的是少了從業的尊嚴與職業上升的空間。有一次,筆者開著寶馬的ⅴ老板酒足飯飽地從外面回來,從忙碌的工人身邊經過,他不是對為他創造財富的工作心懷感恩,而是口中的罵罵咧咧。
從來把工人當作了賺錢的機器,何曾想過這些工人正在渴望一個上升的空間。真正的領導者,是把追隨者培養成領導者。沒有了上升空間與想望的環境,要么把人才逼走,要么成了頹廢者的煉獄。
記者在年后看到一個地方電視臺播放了這樣的一個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求職意向,被采訪者大約說了一些對于報酬的期望值——雙休、坐著而不是站著上班……僅僅是作為生命個體最基本的權益,卻被報道者形容得如同狼來了般可怕。
在中國八十年代,中國第一代工業發展的科技引進,中國依仗了勞動力的優勢,在科技的投資上一直不著力。今天,這個溫水青蛙式的問題終于一舉爆發。
當外來務工人員的維權意識的增強,才能真正完成中國家具向世界家具的完美轉身。廉價從來就不應是世界第一的優勢,創新與科技才是優勢的核心競爭力。
很多人在感嘆世風日下,因為早一代的打工者的吃苦耐勞被新生代的打工者的拈輕怕重所代替。企業在高呼世界末日,筆者在欣然自慰。廉價的勞動力優勢,早已是制造業的雞肋。
唯有壓才有力。成功只屬于有準備的人。同樣是家具企業,有維尚的機器量化生產,也有麗星家具的給工作滿三年的員工父母每月打到長輩存折的慰問金,更有寶露斯家具的林總為夜晚加班的員工親手送上溫熱的牛奶與面包。員工的心暖了,企業就變成了另一個家。
或許,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缺的不是勞動力,缺的是工人的上升平臺。
寒了工人的心,自然荒了老板的薪。
倘若魯迅先生看了家具行業這場鬧劇,恐怕會冷冷地說——
活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