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國新辦發布的國民經濟運行數據中,“穩”與“進”的基調貫穿始終。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建材行業的表現與宏觀環境緊密共振,而陶瓷磚作為建材領域的“民生剛需品”,在消費復蘇、政策托底、產業升級的三重邏輯下,正顯現出值得關注的幾個“興奮點”。這些興奮點不僅折射出行業的韌性,更指向未來發展的新動能。
一、消費市場回暖直接拉動“家居煥新”需求
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較上月回升,其中“居住類商品”消費表現亮眼。這一變化背后,是居民消費信心的修復與“品質生活”需求的釋放。陶瓷磚作為家庭裝修的核心材料之一,其需求與住房改善、存量房翻新高度相關。從宏觀數據看,7月服務業PMI中“居民服務及修理”指數持續位于擴張區間,側面反映家裝、維修等“后地產”服務的活躍度提升。
更值得關注的是,年輕群體成為消費主力帶來的需求結構變化。隨著Z世代逐步進入購房、裝修階段,其對陶瓷磚的偏好從“功能性”向“設計性”“個性化”延伸——大尺寸巖板、仿天然石材紋理磚、抗菌防滑功能磚等細分品類的市場接受度顯著提高。這種消費升級的趨勢,正在倒逼企業優化產品矩陣,從“生產導向”轉向“需求導向”,為行業注入新的增長活力。
二、房地產政策優化穩定產業鏈“基本盤”
7月,房地產相關政策延續“因城施策”基調,部分城市進一步放寬購房限制、支持“以舊換新”,疊加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推進,為房地產產業鏈注入了確定性。盡管新建商品房銷售仍在調整期,但“保交樓”政策的落地見效,使得竣工端建材需求保持韌性。陶瓷磚作為竣工交付的“最后一公里”材料,其需求與房屋交付量直接掛鉤。
更重要的是,政策對“存量住房改造”的支持力度加大。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鼓勵地方對存量住房裝修、廚衛等局部改造給予補貼”,這一政策將激活龐大的存量房市場。據測算,我國存量住房面積已超300億平方米,其中2000年前建成的住房占比近40%,普遍面臨裝修老化問題。存量房的“二次裝修”需求釋放,將為陶瓷磚行業提供長期、穩定的市場增量,緩解過去過度依賴新房銷售的周期性波動風險。
三、綠色轉型加速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7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中,“綠色低碳”仍是高頻詞。從能耗雙控到碳達峰行動方案落地,建材行業作為高耗能領域,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綠色革命。陶瓷磚行業在這一過程中,既面臨環保壓力,也迎來技術突圍的機遇。
一方面,政策對“綠色建材”的認證與推廣力度加大。7月多部門聯合發布《綠色建材產品認證目錄》,將低能耗、低排放、可回收的陶瓷磚納入重點推廣品類。這意味著,符合標準的企業將在政府采購、工程招標中獲得優先權,綠色產品溢價能力逐步顯現。另一方面,企業技術改造意愿增強。低碳燒成技術、廢料回收再利用工藝、清潔能源替代等領域的突破,正在降低生產環節的環境負荷。一些頭部企業已率先實現“煤改氣”“光伏+窯爐”等技術應用,不僅滿足政策要求,更通過成本優化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四、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打開下沉市場空間
7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建材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其中中西部地區增速快于東部。這一現象與新型城鎮化及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密切相關。
在新型城鎮化層面,中小城市基礎設施升級、老舊小區改造持續推進,對陶瓷磚的用量保持穩定增長。而在鄉村振興領域,“廁所革命”、農房改造、鄉村公共設施建設等政策,正在激活縣域及農村市場的陶瓷磚需求。與城市市場不同,下沉市場對產品的性價比、耐用性要求更高,同時對品牌認知逐漸提升。這為具備區域布局優勢、渠道下沉能力強的企業提供了拓展機會,推動行業市場結構從“東強西弱”向“全國均衡”演變。
從“周期波動”到“韌性成長”
7月的經濟數據,傳遞出國民經濟持續恢復向好的信號。對陶瓷磚行業而言,這些信號不僅是外部環境的改善,更是內部結構優化的契機——消費升級激活新需求、政策托底穩定基本盤、綠色轉型重塑競爭力、下沉市場拓展新空間。當行業逐漸擺脫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當企業開始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制勝”,陶瓷磚行業的“興奮點”,終將轉化為支撐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增長極”。
(美家網黨支部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