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中共佛山市禪城區陶瓷行業協會支部委員會召開黨員會議,會議室里躍動的黨旗紅與陶瓷產業千年窯火的傳承意象交相輝映。這場會議不僅是基層黨組織的一次常規聚首,更是一場關于“精神文明如何為產業振興鑄魂”的深刻對話。當“高質量發展”成為時代命題,當佛山陶瓷站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點,精神文明建設不再是軟性點綴,而是激活產業生命力、塑造核心競爭力、凝聚奮進向心力的關鍵引擎。
佛山陶瓷的歷史,是一部用精神寫就的史詩。從南風古灶的“柴燒五百年”到石灣陶藝的“塑古韻今輝”,從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白”到現代建陶的“中國智造”,這片土地上的窯火從未熄滅,背后的精神密碼始終鮮活——那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敢為人先”的創新勇氣,是“守正出新”的文化自覺,更是“抱團共生”的行業情懷。這些精神基因,早已融入陶瓷產業的血脈,成為產業振興最本真的力量源泉。而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正是要讓這些精神從歷史的褶皺中走出來,從工匠的雙手中傳下來,從行業的共識中立起來,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動能。
精神文明建設為產業振興提供的是“價值引領”的定盤星。當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當市場波動考驗著企業的韌性,當技術迭代帶來新的挑戰,最怕的是“精神缺鈣”。黨員會議上,“傳承什么”“堅守什么”“創新什么”的討論,本質上是在回答產業的“價值之問”。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我們不僅要讓“做精陶瓷”成為企業的自覺追求,更要讓“以文化鑄魂、以品質立本”成為行業的共同信仰。這種價值共識,能抵御短視逐利的浮躁風氣,能消解同質化競爭的內耗,能讓企業在“做大”與“做強”、“速度”與“質量”的抉擇中,始終錨定高質量發展的正確方向。
精神文明建設為產業振興注入的是“文化賦能”的新動能。佛山陶瓷的魅力,不僅在于產品的物理屬性,更在于其承載的文化厚度。一件石灣公仔,凝結著嶺南民俗的煙火氣;一片建筑陶瓷,鐫刻著城市發展的時代印記。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層目標,是推動陶瓷從“工業產品”向“文化載體”升級。通過挖掘陶瓷文化的精神內涵,將嶺南文化的開放包容、中原文明的厚重典雅、現代審美的創新活力融入產品設計與品牌塑造,就能讓陶瓷不僅是“用的物件”,更是“傳的文化”“美的符號”。這種文化賦能,不僅能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更能拓展產業的邊界——從賣產品到賣文化,從制造業到文化產業,精神文明建設正為陶瓷產業開辟新的增長空間。
精神文明建設為產業振興凝聚的是“團結奮進”的向心力。陶瓷產業是佛山的“金名片”,但這張名片的成色,從來不是靠某一家企業、某一個品牌單獨擦亮的。從原料供應到生產制造,從設計研發到市場銷售,陶瓷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環環相扣;從老匠人的經驗傳承到青年創客的創新突破,從傳統工藝的守護到現代技術的融合,陶瓷產業的振興需要代代接力。黨員會議上,“黨建引領行業共同體”的倡議,正是要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打破“各自為戰”的壁壘,構建“和衷共濟”的生態。當企業之間從競爭走向競合,當新老從業者從隔閡走向傳承,當行業與城市從依存走向共生,就能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生動局面,讓陶瓷產業振興的步伐更穩、更實、更有力。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佛山陶瓷的振興已不僅是產業的命題,更是文化的使命、精神的遠征。6月6日的黨員會議,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漣漪終將擴散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力量。當精神文明建設的種子在陶瓷產業的土壤里生根發芽,當“工匠精神”成為企業的基因、“創新精神”成為行業的底色、“團結精神”成為共同的語言,我們終將看到:那熊熊燃燒的窯火,不僅燒制出精美的陶瓷,更淬煉出一個產業的精神品格;那傳承千年的陶韻,不僅續寫著歷史的輝煌,更照亮著高質量發展的未來。
(來源:中共佛山市禪城區陶瓷行業協會支部委員會,侵刪)
